修行 编辑
修行,本为君子修养的实践活动,又称作修身。后来成为专用于佛教道教的宗教术语,指称其用精神行为的锻炼,藉以悟道的方法,如禅定冥想、修忏、念经、念佛十善等等。
1
相关
辟支佛是佛教中无师自证菩提,但离群索居独自修行不说法化众的圣者。辟支佛又意译为独觉、缘觉、因缘觉、缘一觉、各佛。辟支佛出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虽已灭,而能独自修行证果。辟支佛性好寂静,乐行头陀,无力传扬自己证悟的谛,没有声闻弟子众,所以佛教认为辟支佛无法像佛陀一样成为人、天人导师。
苦行是印度宗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目的为获得神灵的祝福或得到解脱。通过各种超越自然、超越自我的修行,来达到目的。佛教中,佛陀在成佛之前曾修苦行,“日食一麻一麦”,没有获得成就,且几乎饿亡,故佛教并不赞成苦行,而主张“行中道”,但佛教因人设教,也允许根机合适者修苦行,称为“头陀僧”;如藏密噶举派密勒日巴,在获得了法的真谛以后,来到了人迹罕至的山洞、山崖上苦行,以远离八风、五毒的干扰,获得了大成就。
三花聚顶,是一种主要由道教修行者传承的内功心法,也是一个内丹术修习者的术语。
修士,也称修道士、隐修士,是天主教以及东正教对于男性修行者的称呼,但不属于神职人员。除了以担任神职人员为目标的一般修士之外,另有终身不做神父、专事修道的终身修士。
居士是汉语中对修行人的一类称谓,中华古称居家不出仕之士,后为道教、佛教、儒家所用,泛指居家修行之士。
最初源自道家居家修行道士的简称:如正一斋醮道士称散居道士;有的道士娶有妻室,又称火居道士,俗称连家道;皆简称居士。
后世汉传佛教引入此概念,称在家众分为两众,男称优婆塞,女称优婆夷。
再有宋儒理学和明儒心学等形成过程中,多吸收了道家易理概念与本体论思想,顺带也引入了居士概念,流行于诸儒士互称或自称。
辟支佛是佛教中无师自证菩提,但离群索居独自修行不说法化众的圣者。辟支佛又意译为独觉、缘觉、因缘觉、缘一觉、各佛。辟支佛出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虽已灭,而能独自修行证果。辟支佛性好寂静,乐行头陀,无力传扬自己证悟的谛,没有声闻弟子众,所以佛教认为辟支佛无法像佛陀一样成为人、天人导师。
有轮,又称生命之轮、生死轮、六道轮回图;佛教术语,是对佛教轮回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三界六道轮回描述为车轮状,众生在轮中流转不息,无有出期,又加以策励修行的偈语,以达到教化的作用。有轮也是藏传佛教中唐卡的一项重要主题。
境界用于区分各种领域、区域、环境。本意指地理空间界限,引申至人物所处的抽象领域层次如:哲学思想的高度、宗教信仰的修行修炼进度、内心所处环境。
有轮,又称生命之轮、生死轮、六道轮回图;佛教术语,是对佛教轮回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将三界六道轮回描述为车轮状,众生在轮中流转不息,无有出期,又加以策励修行的偈语,以达到教化的作用。有轮也是藏传佛教中唐卡的一项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