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带 编辑
柯伊伯带,又称作伦纳德-柯伊伯带,另译柯伯带、,位于太阳系海王星轨道外侧,在黄道面附近的天体密集圆盘状区域。柯伊伯带的假说最先由美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查尔斯·伦纳德提出,十几年后杰拉德·柯伊伯证实了该观点。柯伊伯带类似于小行星带,但范围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带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如同主小行星带,它主要包含小天体或太阳系形成的遗迹。虽然大多数小行星主要是岩石和金属构成的,但大部分柯伊伯带天体在很大程度上由冷冻的挥发成分,如甲烷组成。柯伊伯带至少有四颗矮行星冥王星妊神星鸟神星阋神星。一些太阳系中的卫星,如海王星的海卫一和土星的土卫九,也被认为起源于该区域。
2
相关
双行星和联行星是非正式的天文学术语,用来描述一颗有着够大卫星的行星,因而必须考虑那颗卫星是否也算是行星。一个非官方的定义需要考虑轨道的重力中心是否落在两者的表面之外。正式的名称是联星系,相似的,也称为双小行星系统,像是小行星90,和双古柏带天体系统,例如79360 1997CS29和1998 WW31。迄2009年,在太阳系中还没有被官方认可的双行星。欧洲太空总署曾经提议将地月系统视为双行星。在2006年8月召开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也曾经选出冥王星和冥卫一系统是双行星的一种类型。
2015 RR245是位于古柏带的一颗矮行星候选者列表成为矮行星的天体。2015 RR245是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后,残留下像冥王星与阋神星一样的少数天体之一。它在2016年2月被外太阳系起源调查小组发现。
小行星79983是海王星外天体,位于古柏带中,乍德·特鲁希略、大卫·朱维特与刘丽杏于1999年发现该天体。
1998 WW31 是一颗双小行星的古柏带天体。它是在1998年的深度黄道巡天 计划中发现的。
据估计,古柏带中可能有200颗以上的矮行星候选者,而在这个区域之外的外太阳系,其总数可能高达10,000颗。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接受的矮行星有外太阳系中的五颗:冥王星、阋神星、妊神星和鸟神星,以及内太阳系的谷神星。本文列出了其余已知有可能成为矮行星的天体。
微型行星是直接轨道著太阳的天体,但它们暨不是主要的行星,也不是原本所谓的彗星。微型行星可以是矮行星、小行星、特洛伊天体、半人马小行星、古柏带天体、和其它的海王星外天体。第一颗微型天体是在1801年发现的谷神星。在小行星中心已经存有轨道资料的天体超过570,000颗。“微型行星”这个名词从19世纪就被用来描述这些天体。planetoid这个名词也曾经被使用过,特别是针对较大的天体,像是从2006年起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称为矮行星的天体。在历史上,“小行星”、“微型行星”和planetoid或多或少的被视为同义词。但因为在木星,尤其是海王星轨道之外也发现了许多的小天体,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因为这些天体不适合全部都归类为小行星。此外,曾经被观察到释气的小行星可能会得到也是彗星的双重分类。在2006年之前,国际天文联合会使用“minor planet”做为正式的用语,但是2006年行星重定义中,对太阳系的天体重新做了分类,将小行星和彗星重新归类为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如果自身的重力足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 - 形状近似球体的椭球体 - 的小行星重新分类为矮行星。而除了行星和矮行星,其他所有环绕着太阳运转的天体,包括彗星,正式的分类名称通通都是太阳系小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态度是:“小行星这个名词依然可以使用,但是使用太阳系小天体 这个名词会更恰当”。然而,为了编号和命名的目的,仍然遵循传统区分出小行星和彗星。在我们的太阳系,土卫一似乎是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最小天体,智神星则可能是未达到的最大天体。国际天文联合会目前已宣告了五颗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鸟神星、小行星136108和阋神星。
新视野号又译新地平线号,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旨在探索矮行星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的行星际航行机器人太空船任务,它是第一艘飞越和研究冥王星和它的卫星,冥卫一、冥卫二和冥卫三的太空探测器。NASA可能还会批准它飞越一个或两个古柏带。任务概要是由美国西南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阿兰·斯特恩所领导的一个团队提出。
伐罗那是一颗巨大的古柏带,正式名称是:20000 Varuna,读作VAIR uh nuh,由美国天文学家麦克米伦于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发现时的临时名称为2000 WR106,并且已经在1953年的干板上追溯到其踪迹,是矮行星的候选者之一。
小行星5145 ,中文译名为人龙星,是太阳系的一颗半人马小行星,运行在一个椭圆轨道上,近日点在土星轨道的内侧,远日点在海王星的外侧。相信人龙星是来自古柏带的天体,而自从公元前764年之后,未曾接近大行星至一天文单位以内,并且会维持到公元5290年。
小行星53311是海王星外天体,位于古柏带中,深度黄道巡天于1999年发现该天体,以杜卡利翁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