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族群 编辑
台湾族群,一般分台湾原住民族台湾汉人台湾新住民,移民中汉族人数和比例最多。惟此一划分尚存些许争议,因为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属于以汉族为主体者。关于族群融合或尊重,牵涉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大方向争议。在学界,倾向社群主义者,主张“融合”对社会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此种主张指向未来台湾“国民民族主义”或“国族主义”之建设。倾向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尊重”,此种主张指向未来台湾“公民民族主义”或宪政自由主义之建设。两种意见与西方1980年代后“社群主义”对比“自由主义”的辩论紧密相关。
1
相关
台湾的漳州人是闽南裔台湾人族群中的第二大群体,仅次于泉州裔台湾人。父系祖籍位于福建漳州府和龙岩直隶州。其语言为闽南语漳州方言。今日多数漳州裔已与其他台湾族群广泛融合,祖籍界线已不如早期社会分明。
台湾客家人,是指父系为汉族客家民系的台湾人,是台湾汉族的一支,为台湾第二大台湾族群,祖籍大多源自粤东地区,少部分源自福建。
咱台湾》为台湾日治时期政治运动家蔡培火所作,是一首介绍台湾的台语歌曲,于1929年成曲。后来于1933年至1934年期间,本曲由古伦美亚唱片灌制并发行,演唱歌手为林氏好,赞颂美丽的台湾家园。本曲与《台湾自治歌》齐名,皆为蔡培火的知名词曲作品。《咱台湾》的歌词中,充满了对台湾地理的介绍,包含了台湾的山海特色、日月潭及阿里山国家风景区、草木动植物多样性、西接中国福建省北邻日本九州等。另外,对于台湾历史、人文及台湾族群也有所着墨。
台湾汉人,或称台湾汉族、台湾汉裔、汉裔台湾人,是指出生或居住在台湾及澎湖群岛的汉族,主要由17至19世纪间、1945年至1949年间等两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构成。明朝末至清朝零星由山东布政使司、南直隶、浙江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福州府、兴化府、广州府等地渡台移民后裔以及祖籍在福建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两省的闽南裔台湾人和客家裔台湾人等族群形成最早的一批。民国时期仍不断有闽粤人来到大正、昭和年间日本治下的台湾谋生。而1945年至1949年的移民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其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台湾族群,占台湾总人口中约97%。现在的主要语言有中华民国国语、台湾话、台湾客家语等三种;台湾日治时期受官方同化政策的影响,日语也曾与闽南语、客家语并列为主要语言之一;台湾战后时期因的语言政策所致,现今以中华民国国语为通用语言。
台湾分类械斗,台语称为拼,是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到19世纪末的台湾清治时期,自我认知不同族群间的武装冲突。“分类”除了意指这种以武力为主的冲突有着自我与敌人“分门别类”的特殊性,也指台湾这阶段的“集体械斗”型态分成了原汉冲突、闽粤械斗、漳泉械斗及“顶下郊拼”等不同种类。造成的结果就是分类械斗决定台湾族群
《国家语言发展法》是中华民国为保障及推动各台湾族群台湾语言发展的中华民国法律,2007年2月2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首次提出,全文共12条,2017年7月3日由中华民国文化部再次提出,全文共16条。该法案在2018年12月25日在立法院三读通过全文17条,成为中华民国语言政策的法的渊源,各项语文教育因而规划和修订,文化部则是在金曲奖国语奖项拟改为“华语”,台、客、原住民书面语将冠名“台湾”,文化部长李永得于2021年1月16日表示,为尊重台湾各族群的语言,初步规划将书面语正式名称改为“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台湾原住民族语、马祖语、台湾手语”,目前就机关研商意见,整体考量是否调修。
台湾的漳州人是闽南裔台湾人族群中的第二大群体,仅次于泉州裔台湾人。父系祖籍位于福建漳州府和龙岩直隶州。其语言为闽南语漳州方言。今日多数漳州裔已与其他台湾族群广泛融合,祖籍界线已不如早期社会分明。
《国家语言发展法》是中华民国为保障及推动各台湾族群台湾语言发展的中华民国法律,2007年2月2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首次提出,全文共12条,2017年7月3日由中华民国文化部再次提出,全文共16条。该法案在2018年12月25日在立法院三读通过全文17条,成为中华民国语言政策的法的渊源,各项语文教育因而规划和修订,文化部则是在金曲奖国语奖项拟改为“华语”,台、客、原住民书面语将冠名“台湾”,文化部长李永得于2021年1月16日表示,为尊重台湾各族群的语言,初步规划将书面语正式名称改为“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台湾原住民族语、马祖语、台湾手语”,目前就机关研商意见,整体考量是否调修。
国家语言发展法》是中华民国为保障及推动各台湾族群台湾语言发展的中华民国法律,2007年2月2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首次提出,全文共12条,2017年7月3日由中华民国文化部再次提出,全文共16条。该法案在2018年12月25日在立法院三读通过全文17条,成为中华民国语言政策的法的渊源,各项语文教育因而规划和修订,文化部则是在金曲奖国语奖项拟改为“华语”,台、客、原住民书面语将冠名“台湾”,文化部长李永得于2021年1月16日表示,为尊重台湾各族群的语言,初步规划将书面语正式名称改为“台湾台语、台湾客语、台湾原住民族语、马祖语、台湾手语”,目前就机关研商意见,整体考量是否调修。
台湾汉人,或称台湾汉族、台湾汉裔、汉裔台湾人,是指出生或居住在台湾及澎湖群岛的汉族,主要由17至19世纪间、1945年至1949年间等两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汉族构成。明朝末至清朝零星由山东布政使司、南直隶、浙江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福州府、兴化府、广州府等地渡台移民后裔以及祖籍在福建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两省的闽南裔台湾人和客家裔台湾人等族群形成最早的一批。民国时期仍不断有闽粤人来到大正、昭和年间日本治下的台湾谋生。而1945年至1949年的移民成分更为复杂、来源更广。其为台湾人口最多的台湾族群,占台湾总人口中约97%。现在的主要语言有中华民国国语、台湾话、台湾客家语等三种;台湾日治时期受官方同化政策的影响,日语也曾与闽南语、客家语并列为主要语言之一;台湾战后时期因的语言政策所致,现今以中华民国国语为通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