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编辑
民族主义,亦称国民主义、国族主义、国粹主义,通常是指认同本民族文化、传统、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其旨在追求民族的生存、发展、兴盛。民族主义者往往认为民族拥有自我治理的主权,而不应受他人干涉,即民族拥有民族自决权,而这一观念则起源于人民主权论。民族主义中的“民族”既可能是基于语言族群部落人种的团体,也可能是一国、一地之公民集体,还可能是某一宗教的信徒。
13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浪漫主义是一艺术运动、文学流派及文化运动,始于18世纪末欧洲,盛于1800至1850年间。浪漫主义注重情感、个人主义,提倡自然天性,对科学和工业持怀疑态度,带有赞颂过去、憧憬中世纪、摒弃古典主义的色彩。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时代社会政治规范和科学理性分析的反思催生了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在视觉艺术、音乐和文学领域的影响力最大,在史学史、教育、国际象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浪漫主义在政治方面有重要但复杂的意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民族主义均受到浪漫主义思想家影响。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是由在中国传教的基督教教派英国长老会、伦敦会、公理会于1927年联合而成。这是1920年代,外国传教组织为了应付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进行基督教组织本土化的尝试之一。
在汉语中,民族一词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达种族、国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识型态的影响,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学科对于民族的定义也有许多歧异。民族一词在以中文翻译外语时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义精确翻译应为“国族主义”,民族学精确翻译应为“族群学”等。
李敖,表字敖之、幼名安辰,人称李大师,本人书籍著作等身,中国历史学家、中国文学家、 诺贝尔提名作家、古董收藏家、电视主持人、政治评论员、时事评论员、中华民国总统新党籍参选人、前立法院无党籍立法委员、台湾文化批评者。1935年生于满洲帝国时期哈尔滨市,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李敖公开活动常身着一件自称是价值12000元新台币的名牌红色夹克,成为他的象征。李敖有浓厚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去蒋化及中国国民党、反民主进步党、反对台湾独立、支持两岸统一、反美以及反日。晚年赞美中国共产党能让中国大陆富国强兵,但同时也批评和讽刺其打压言论自由的问题。
台湾族群,一般分台湾原住民族、台湾汉人和台湾新住民,移民中汉族人数和比例最多。惟此一划分尚存些许争议,因为台湾原住民族属于南岛民族,其他的三大族群均属于以汉族为主体者。关于族群融合或尊重,牵涉台湾社区总体营造政策的大方向争议。在学界,倾向社群主义者,主张“融合”对社会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性,此种主张指向未来台湾“国民民族主义”或“国族主义”之建设。倾向自由主义者则主张“尊重”,此种主张指向未来台湾“公民民族主义”或宪政自由主义之建设。两种意见与西方1980年代后“社群主义”对比“自由主义”的辩论紧密相关。
中国民族主义,或称中华民族主义、大中国主义等,是一种民族主义政治主张与意识型态等,它声称中国人民是一个民族,并促进全中国人民的文化和民族团结。它与汉民族主义不同,汉族民族主义是一种仅适用于汉族的中国民族主义形式,在极端情况下,纯粹的汉族人会感受到一种沙文主义,他们会认为自己优于其他民族。同时,该主张也不同于其他主张单一民族建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或分离主义等,中国民族主义主张在凡拥有中国国籍的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一员,由各民族共同组成之中华民族建立一统一之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根据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之上的公民民族主义形式,但这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充分承认或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中国民族主义,或称中华民族主义、大中国主义等,是一种民族主义政治主张与意识型态等,它声称中国人民是一个民族,并促进全中国人民的文化和民族团结。它与汉民族主义不同,汉族民族主义是一种仅适用于汉族的中国民族主义形式,在极端情况下,纯粹的汉族人会感受到一种沙文主义,他们会认为自己优于其他民族。同时,该主张也不同于其他主张单一民族建国的地方民族主义或分离主义等,中国民族主义主张在凡拥有中国国籍的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一员,由各民族共同组成之中华民族建立一统一之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根据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应该是一种建立在统一价值观之上的公民民族主义形式,但这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充分承认或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国际关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战争与和平、合作、一体化、国际组织等国际体系层面的政治现象。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作为政治学的一部分,国际关系也和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研究紧密联系。从全球化到领土纠纷、核危机、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人权,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议题。国际关系的思想雏形散见于古典政治哲学家们,但专门探讨过国际关系问题的很少。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视作国际关系创立的直接原因,1919年亚伯大学设立国际关系教席被视为学科初步创立的标志。192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国际政治院系与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同时建立,1928年,芝加哥大学建立国际关系委员会,成为美国第一个提供国际关系研究生课程的学校,代表学科的逐渐成熟。学科发展一百年以来,经过四次范式间争论,目前学界形成了三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和国际组织等。
种族,是在体质形态或遗传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据外在特征、基因、以及自我认同为标准。人种这一概念以及种族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人种不属于生物分类学,在智人以下没有所谓人种的生物分类。
多布里察·乔西奇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首任总统,民族主义作家。被视为塞尔维亚的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