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治时期 编辑
台湾清治时期,又称为清领时期,是指台湾清朝统治的历史时期,自1683年清朝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消灭台湾明郑时期的东宁王国政权起,至1895年4月清朝与大日本帝国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为止,共计212年,是台湾历史上统治持续时间最长,且唯一超过百年的政权,但清朝政府从未将台湾全岛纳入台湾清治时期行政区划之中。
1
相关
大华桥,又称基隆川桥、虹桥,是台湾的一座公路桥梁,位于基隆市七堵区,跨越基隆河,前身为1891年完工通车之台湾清治时期台湾铁路桥。该桥架设时,工人偶然于河中发现砂金,轰动一时,继而造成基隆河上游乃至九份、金瓜石一带采金风潮。
凤山县,为台湾清治时期之行政区划。凤山县是从清朝统治台湾之初即设立的县,并维持到清末且未改过名称。
竹堑城。又称淡水厅城、新竹县城,是指台湾在台湾清治时期于今日新竹市中心所建的城郭,创立于雍正元年,是当时淡水厅厅治所在,后台北府设立,淡水厅城改为新竹县城。现存的砖石城池完成于道光九年。因此有时也用“竹堑城”一词来代指新竹市。迎曦门是竹堑城现今唯一留存的城门,是中华民国国定古迹。
基隆车站位于台湾基隆市中山区,为台湾铁路纵贯线、基隆捷运的铁路车站,是纵贯线及台铁西部干线的总站,具有基隆都市中央车站的功能。设立于台湾清治时期光绪17年,与台湾铁路同时启用;站体经过四次改建,现今专供客运使用的铁路地下化车站则于民国纪年104年6月29日启用。
日姓是台湾赛夏族人特有的汉姓,源自赛夏族的射日神话,具有神圣的宗教性。台湾清治时期1826年,因担任隘勇有功,赛夏族人被赐汉姓,成为化番。台湾日治时期,曾改和姓日永、日田、日原、日高、日置、高桥等。日姓氏族只分布在南群各社的南赛夏人。
卡那卡那富族,旧称卡那卡那布,台湾荷治时期文献记载为,台湾清治时期文献记载为干那雾、干仔务、干仔雾、简仔雾等,是台湾台湾原住民族的一个族群,人口向内政部申报约390人,主要分布于高雄市那玛夏区。传统语言为卡那卡那富语,但目前通用语是布农语。以往被各统治政府归类于邹族,和拉阿鲁哇族合称“南邹”,原住民族委员会于2014年6月26日承认其为台湾原住民族的第16族。
台湾在台湾清治时期便有随其他省份实施保甲制度,在台湾日治时期后,台湾总督府参考、修改并沿用了保甲制度,在二战将结束时废除。战后国民政府大致将原本的保甲改制为现今的村里。
台1线,又称纵贯公路、西部干线,是台湾台湾西部一条南北向的台湾省道,自台湾清治时期就是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北起台北市忠孝西路、中山南路口南至屏东县枋山乡枫港,全长共计461.081公里。沿途经过台湾西部14个台湾行政区划,堪称台湾最重要的台湾省道,与东部的台9线大致构成环岛路网。
欧阳凯,表字虞臣,本籍中国福建漳浦人,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1718年从江南苏松镇总兵奉旨调任前往台湾,接任姚堂担任台湾镇总兵,功衔累计至左都督。是台湾清治时期此期间,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
涂逢年,本籍直隶平谷,监生出身,是中国清朝官员,于1730年上任新港乡巡检,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新港之管理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