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庐连,在《孟子》书中又称为屋庐子,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一说为任国人,一说为晋国人。孟子弟子。有著作讲述彭祖、老子之道,但今已失传。有说认为屋庐连最初师承道家,而后才转投孟子门下。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滕更,战国时滕国人,应为滕文公之弟,生卒年不详,孟子弟子。
子弓,是荀子推崇的一名儒家学者,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多次提到子弓,荀子批判了子思与孟子,他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真正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目前对于子弓究竟为何人众说纷纭,以仲弓为主。但也有𫘛子弘、子贡等说法。
《孟子》是一本记述孟子思想与言行的儒家经书,完成于战国时代中后期,属于《十三经》之一。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朝焦循《孟子正义》等。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仉姓或作掌姓,是一个中文姓氏。见《姓苑》,即掌氏。中国战国时期孟子母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华夏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之总称。诸子是指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孙子、申子、韩非子、鬼谷子、告子等学术思想代表人物。春秋时期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墨子等不同学术流派,而至战国时代中期,百家争鸣,众多学说纷呈,丰富多彩,为中华文化奠定了深厚基础。
荀子,名况,被尊称为荀卿,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代儒家学者和思想家,赵国人,曾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楚国兰陵县令,到赵国、秦国游说诸侯,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编为《荀子》一书。
仁义是仁和义的合称。由于儒家圣人孔子和“亚圣”孟子分别提倡仁和义,因此两者经常并称,成为中国读书人最主要价值观。例如孟子:“由仁义行,非行仁义”;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