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 编辑
晋朝是中国历史的朝代之一,史分西晋东晋时期。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因晋朝皇室复姓司马姓,所以又称司马晋。晋朝又分为两个时期,即西晋与东晋,合称“两晋”,共154年。西晋为司马炎司马炎所建立,首都为洛阳市;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首都为南京市。两晋的政治体制为门阀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过渡。
2
相关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右将军为领兵将领,掌征伐。始于战国,秦汉时成为正式军事职官名称。汉代属于重号将军,为左、右、前、后四将军之一,位上卿,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掌京师兵卫和四夷屯兵,有战事则典禁军戍卫京师或率军出征。属官有长史、司马,秩千石。平时无具体职务,一般兼任他官,常加诸吏、散骑、给事中等号,成为中朝官,宿卫皇帝左右,参与朝政。魏晋南北朝沿置。晋代有左、右军将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南北朝时为军府名号用作加官。魏、晋、南朝宋及北魏三品,北周正七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三等九级制军阶,右将军为陆海军上等官佐的第三级,次于大将军和左将军。
湔氐道最早由秦国在周慎靓王五年灭古蜀国而置。汉武帝元鼎六年重新设立。在晋代时,湔氐道改为湔氐县,隶属汶山郡。
宇文莫珪,生卒年不详,中国晋代北方宇文部鲜卑首领,是宇文丘不勤之子。《魏书》为了避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讳,把莫珪改称莫廆,而《晋书》则作莫圭。
水经》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约一万余字,作者晋代郭璞撰,另说是东汉桑钦撰。在四库全书中为史部地理类。
都事,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晋代、南北朝设尚书都令史为尚书令、仆射、左右二丞之属吏,隋朝改都令史为都事。隋唐分属六尚书,秩从七品上,宋朝尚书省设三人,秩正八品,与录事同列堂后官。元代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以及各行中书省均设,秩正七品或从七品。明代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各都指挥使司、宣慰使司亦设有此首领官。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邹国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其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子展等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齐郡,又名齐国,中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代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齐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菑县,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汉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曹魏晋代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隋代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临淄改属北海郡。唐代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
孙盛,字安国。晋代太原郡中都人。东晋史学家。冯翊郡太守孙楚之孙,颍川郡太守孙恂之子。
石磨是由2个圆柱石硕,用砂岩硺磨成,把稻、麦、豆等粮食加工磨成粉末。最初用人力推动,中国到了晋代,人们发明使用水力作动力使其运行,称作水磨,因以石块构成,故称石磨,现代发明使用电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