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朝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最晚者在南宋。在明朝,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孔伋。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扬州府扬州市人。以《孟子》及《易经》研究见。
《大学》属儒学经典“四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内文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初年撰成,作者是谁尚未定论,推测是孔子门之后的儒家学者所作,朱熹推论为曾子所编纂。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过。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开始推崇《大学》与《中庸》。北宋司马光编撰《大学广义》,是为大学独立成书之始。程颢、程颐又编撰《大学》原文章节成《大学定本》。南宋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并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编为《四书》。按照朱熹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因此,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舜,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亦是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地官大帝。名重华;生于姚墟,为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后人将姚姓改为妫姓,有虞氏。另一说为妫姓陈氏。九州人,都城在蒲阪。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庸》引述孔子称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孟子》引述孟子称舜“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周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舜,中国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亦是道教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地官大帝。名重华;生于姚墟,为姚姓,后居于妫水之边,后人将姚姓改为妫姓,有虞氏。另一说为妫姓陈氏。九州人,都城在蒲阪。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中庸》引述孔子称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孟子》引述孟子称舜“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周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刘殿爵教授,法学博士,Hon DLitt,文学硕士,BA,香港语言学、翻译权威和哲学家,在1963年至1979年间翻译成的《道德经》、《孟子》及《论语》英文版获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标准译本。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
七出三不去是在中国及东亚部分地区古代的法律、礼制和习俗中,规定夫妻离婚时所要具备的条件和限制,当妻子符合七出中的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若符合三不去中的一个条件,则不得休妻。出妻或休妻是逼迫妻子离婚的意思,《孟子·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孟子本人即出妻,《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彊矣。”杨倞注:“孟子恶其败德而出其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