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编辑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内传》,《左氏》等,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古中国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历史,共三十五卷,《十三经》中篇幅最长,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
31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十三经注疏指一套特定的儒家十三经注解,包括《周易注疏》、《尚书注疏》、《毛诗注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注疏》、《春秋左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穀梁传注疏》、《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孟子注疏》;是由汉朝至唐一千多年中经学的总结性成果。各部注、疏成书最早者在西汉,最晚者在南宋。在明朝,十三部经书及其注疏首次一同刻板印刷,并获得帝王朝廷的肯定,从而使“十三经注疏”成熟、确立为一个整体性概念。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通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人,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姜齐的政治家,哲学家,与乐毅齐名,周穆王的后代。管仲虽然仅是齐国下卿,却被视为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典范,任内大兴改革,重视商业。《国语·齐语》、《https://zh.wikisource.org/wiki/史记/卷062|s:史记/卷062》、《管子》、《左传》等都载有他的生活传记,《论语》中也有几处关于孔子对他的评论,北宋苏洵的《管仲论》也对管仲做出了分析和批判。
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以编年体纪录的历史称为编年史。比较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中国的《春秋》、《竹书纪年》、《左传》、《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等,以及日本的正史六国史,《日本书纪》、《续日本纪》、《日本后纪》、《续日本后纪》、《日本文德天皇实录》、《日本三代实录》等,越南的正史《钦定越史通鉴纲目》等。而《史记》等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则是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述的。
左丘姓是汉字姓氏复姓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484位。左丘姓的来源至今仍是扑朔迷离,甚至都不能确定到底有没有这个姓,因为左丘姓的始祖是《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目前不能确定他到底是姓左丘、左姓还是丘姓,所以不能确定有无此姓。但也有一说,说左丘姓事实上是来自于当时齐国都城临淄的附近一个叫左丘的地方,后人便以左丘为姓。
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东周春秋时期相继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该词常与战国七雄并称。
目前说法有两种主流:
十三经是十三部儒家经书的合称,是儒学的核心文献,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附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和《孟子》。“十三经”的整体性概念成熟于明朝,以万历十二年明神宗颁布诏令钦定《十三经注疏》为完全确立的标志;是从汉武帝确立五经博士开始,学术潮流与政治权力不断调整儒家经书名目的共同成果,是儒家经书的最近一次结集。
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
左丘明,相传为中国春秋时期末期鲁国的盲人史学家,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左传》为解释另一历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战国时期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遗民或称旧民,指原来的民人,一般是指某个地域的原住民。引申为改朝换代后,上一个时期或者朝代的人民,或指沦陷区之百姓、不事异朝之百姓。又可依年龄称为遗少、遗老。《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私塾,也叫私学
、私塾,或学堂,是古中国的私立学校或补习班,流行于受儒家影响的文化圈。私塾大多由读书人、秀才等私人开办,由教书者在自宅设立,入学者多系六岁至八岁孩童。一般百姓多为合资聘师,富家门第则是家教模式居多,私塾分为“蒙馆”、“经馆”和两者兼具三种,蒙馆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经馆教学内容与科考有关,包括四书,诗经、尚书、易经、和左传;年龄较大者,则读古文,习字,作诗文,修业年限视各人需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