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春秋时期姜齐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桓公于前679年在甄召集宋国、陈国等四国诸侯会盟,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春秋五霸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桓公晚年昏庸,信用易牙、竖刁等小人,病死后齐国陷入内乱。
乐毅,燕国著名军事家,辅佐燕昭王,曾攻下齐国70余城而封昌国君,后获赵国封望诸君。与管仲齐名,是东周战国时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鲁商,更确切的说应该称为齐商,简称“山东商人”。“鲁”或“齐”是山东的简称。鲁商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的改革后,齐国出现中国商业史上首个繁荣期。
后有范蠡经商于定陶、端木赐商于鲁等,为纪念两人对于中国商业的创举,后世称经商为“陶朱事业”,亦称“端木生涯”。
《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学宫之手。汉朝学者刘向约于公元前26年为《管子》进行编辑。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法家类。
召忽,春秋时代齐国人,与大夫管仲一同辅佐齐厘公的小儿子公子纠,齐襄公十二年,齐国爆发内乱,齐襄公为其堂弟公孙无知袭杀,召忽与管仲陪同公子纠投奔至鲁国,大夫鲍叔牙与高傒辅佐公子小白投奔至莒国。隔年,大臣雍廪等人又杀死公孙无知,鲁庄公得知后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鲍叔牙和小白得知后也带领一路人马从莒飞奔赶往临淄,管仲欲拦截小白,不料小白诈死骗过管仲,快速奔回临淄,即位为齐桓公,并派鲍叔牙带兵迎战公子纠,在干时大败鲁军,公子纠退回鲁国,为鲁庄公所杀,召忽为尽人臣礼节,遂自杀而亡。
管宁,表字幼安,东汉北海郡朱虚县人,汉末高士。是春秋时期时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人。
封禅属一种皇帝受命于天下古典祭祀。由于三皇之首,天皇伏羲,以木德而帝天下,被尊为天下共主,伏羲道场泰山,木主东方,亦被称为青帝。后世所谓泰山北斗象征巅峰之意,即源于泰山象征著天下共主、三皇之首、青炎黄白玄、五帝之首青帝伏羲之意,历代自认功垂千秋之帝王多以封禅祭祀天皇伏羲,向天皇伏羲表功,以更为坚定玉玺所载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之愿。这种仪式流传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当时齐国、鲁国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封禅二字中,封是祭天的意思,禅是祭地的意思。封禅之礼,最初见于《管子·封禅篇》,但此篇今已佚。据《https://zh.wikisource.org/wiki/史记/卷028|s:史记/卷028》记载管仲的论封禅: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帝王有72代,而管仲本人记得有十二个。从无怀氏到周成王,都受命后举行封禅典礼。帝王受命要有十五种不召而来的祥瑞体现,这样才能举行这种典礼。《管子》一书出自战国齐国稷下学派手笔,因此或许代表了这批阴阳家们对封禅的看法。
盐宗庙亦称曾公祠,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古城东南隅、徐凝门内南河下康山街20号,西邻卢氏盐商住宅,由两淮盐商出资、两淮盐运使方浚颐主持兴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大殿内供奉盐业生产、营销和盐政的三位始祖,即最早煮海盐的夙沙氏、最早的盐商胶鬲和最早的盐官管仲,三宗同祀的形式国内仅存。后因曾国藩一度担任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任内开通长江盐路,促进扬州盐业复兴,故一年后改庙宇为其专祠。建筑原有五进,今存大门,二门和正殿前三进,均为面阔三间的硬山顶建筑,正殿两侧有廊庑,其后的后楼、戏台等已不存。大门外侧墙面做工精细,门上砖嵌额枋内雕有海棠式框景,内为拐子锦和阳刻灵芝一枚。2006年全面修缮,2007年4月外对开放。
《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学宫之手。汉朝学者刘向约于公元前26年为《管子》进行编辑。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法家类。
衡山之谋原出于管子一书,是管仲与齐桓公商讨应对衡山国的谋略讨论。但春秋时期并不存在衡山国,所以该则故事是后人假托管仲与齐桓公所为。现今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的一次利用经济击溃敌国的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