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 编辑
弥赛亚,基督宗教术语,מָשִׁיחַ 受膏者: 常指 "大祭司" , "以色列的王", "圣者" 或特指 "Messiah 弥赛亚; 救世主耶稣", 意指受上帝指派,来拯救世人的救世主。基督教主张“拿撒勒耶稣就是弥赛亚,因为耶稣的出现,应验了许多旧约圣经中的预言”,伊斯兰教也认同耶稣就是弥赛亚,称他为"麦西哈尔撒";而犹太教信徒则予以否认,并仍然期待他们心中的弥赛亚来临。
2
相关
巴比教,也叫巴布派、巴比运动,是1844-1852年在波斯兴起的一场宗教运动,后传播到奥斯曼帝国,尤其是塞浦路斯。创立者设拉子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采用了巴孛的称号,意为“大门”,这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神学名词。与其他的弥赛亚运动不同,巴比教与伊斯兰教决裂,建立了新的宗教体系。1850年代,巴比教被伊斯兰神职阶层和政府激烈镇压,随后诞生了巴哈伊信仰。巴哈伊信仰把巴比运动看做自己的前身,从而给予了巴比运动新的意义。
哈巴德或哈巴德-路巴维茨是犹太教正统派哈西迪的运动,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哈西迪运动之一。犹太启蒙运动后,大量犹太人世俗化或被所在国家同化。为了应对这一趋势,犹太教内部出现了哈巴德运动,劝人“重新回到上帝的身边”。1813年至1915年,活动的中心在俄罗斯帝国路巴维茨。20世纪30年代,第六代拉比伊扎克·施尼尔森将运动重心转移至波兰。1951年,梅纳凯姆·施尼尔森成为第七代哈巴德拉比,并将该运动转变为当代世界最广泛的犹太人运动,期间有众多犹太人认为梅纳凯姆·施尼尔森就是犹太人期待已久的弥赛亚。因此,该运动也在犹太群体中引发巨大争议。
天主的羔羊,是基督教中耶稣的称号之一,出自福音书作者约翰所著《约翰福音》约翰福音第1章第29节记载的施洗者约翰指耶稣为人类的救世主、弥赛亚的话“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莱顿的约翰是荷兰重浸派领袖,1533 年移居德国明斯特采邑主教区的首府明斯特。他声称自己为先知弥赛亚,并率领重洗派基督徒攻占明斯特市,将这座城市依照千禧年主义建立成为一个重洗派的神权政治国家,改名为新耶路撒冷。1534年9月宣布自己成为新耶路撒冷的国王。1535年6月,在采邑主教弗朗茨·冯·瓦尔德克围攻这座城市后,俘虏约翰,将这场造反运动镇压下来。1536年1月22日,约翰与伯恩哈德·克尼珀多林和伯恩哈德·克雷希廷在中央市场被极刑处死。
沙巴泰·泽维塞法迪犹太人拉比,罗马尼奥犹太人,卡巴拉家,活动于奥斯曼帝国。他宣称自己是犹太教等待已久的弥赛亚,沙巴泰运动创始人,1666年前往君士坦丁堡被捕入狱,后皈依伊斯兰教。
圣周五,沉默周五、耶稣受难节、耶稣受难日、天主教称主受难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基督徒用以记念弥赛亚耶稣基督在各各他耶稣被钉十字架的纪念日。它也被称为圣周五,大周五。为圣周中的星期五,也是逾越三日庆典的一部分,是复活节之前的星期五。有些人将这个节日等同于犹太教的逾越节,这样便能确保当晚是与主耶稣被捕的晚上同是满月。它有时也会被称为复活节周五,但这可能跟另一个节日混淆。
耶稣再临是一个基督教概念。二千年前,耶稣“第一次来到”,然后耶稣升天。耶稣再临是指他在未来将回到人间。这个信仰是基于正典福音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它是大多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派和基督徒对耶稣再临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耶稣再临是一个基督教概念。二千年前,耶稣“第一次来到”,然后耶稣升天。耶稣再临是指他在未来将回到人间。这个信仰是基于正典福音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它是大多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派和基督徒对耶稣再临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耶稣再临是一个基督教概念。二千年前,耶稣“第一次来到”,然后耶稣升天。耶稣再临是指他在未来将回到人间。这个信仰是基于正典福音书中的弥赛亚预言,它是大多基督教末世论的一部分。不同的教派和基督徒对耶稣再临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
圣经预言指根据《圣经》中圣经中的先知列表的行为、教导等对于未来时间的预示。有关预言的记载在整部《圣经》中广泛存在,尤其多见于《以西结书》、《但以理书》、橄榄山讲论、分羊的比喻以及《启示录》等。圣经预言的信仰者对经文进行了释经学,他们认为这些经文包含了对于自然灾害、以色列国未来命运、弥赛亚的到来、上帝的国度以及末世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