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编辑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或白垩纪末灭绝事件,俗称“恐龙大灭绝”,旧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简称K-T事件、K-T灭绝、K-Pg灭绝,是地球历史上的第五次以及最近一次大规模物种生物集群灭绝,也是在一般人类认知范围内最著名的一次灭绝事件。本次大灭绝发生于6600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并导致当时地球上的大部分动物植物消失,包含所有的恐龙沧龙科蛇颈龙目翼龙目菊石亚纲以及多种的植物,也都在这次事件中集体灭绝。哺乳动物演则存活下来,并辐射演化,成为新生代的优势动物。
11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甲龙科是群装甲恐龙,与结节龙科一同构成甲龙下目。甲龙科最早出现于1亿2200万年前,并且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全部灭绝。甲龙科恐龙发现于北美洲、欧洲、以及东亚,但很少保存良好的标本,大部分只发现骨头碎片。
鸟脚亚目,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时代里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鸟脚类恐龙在演化上最主要的优点是咀嚼方式的进展,是爬行动物里最复杂的咀嚼方式,可与现代哺乳类相比,例如牛。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
马斯特里赫特期又称马斯垂克期、麦斯里希特期。是白垩纪,亦即中生代最后的一个时期,年代大约位于72.1–66百万年前。在本时期末期发生了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非鸟恐龙、蛇颈龙类、沧龙类、菊石等生物绝种。
鸟脚亚目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时代里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鸟脚类恐龙在演化上最主要的优点是咀嚼方式的进展,是爬行动物里最复杂的咀嚼方式,可与现代哺乳类相比,例如牛。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
蛇颈龙目,希腊文意思是“颈部幼长的蜥蜴”,是中生代爬行动物的一目。它们首次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在侏罗纪特别繁盛,直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完全灭绝,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如同海龟般的四个鳍状肢游动,游泳速度并不快但却占据了海中的中高层生态位。
新蜥脚类是个蜥脚下目的单系群演化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何塞·波拿巴于1986命名。其目前的定义为:包含萨尔塔龙、长梁龙及其他与其为共同祖先的直系后代。新蜥脚类主要分成两大类:梁龙超科和大鼻龙类。新蜥脚类出现于晚侏罗纪,直到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其包含了主要的蜥脚下目恐龙,如迷惑龙属、腕龙属和梁龙属。除此之外,还有大型的阿根廷龙属和波塞东龙属。
马斯特里赫特期又称马斯垂克期、麦斯里希特期。是白垩纪,亦即中生代最后的一个时期,年代大约位于72.1–66百万年前。在本时期末期发生了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非鸟恐龙、蛇颈龙类、沧龙类、菊石等生物绝种。
角龙亚目是群植食性、喙状嘴恐龙,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它们的祖先出现于侏罗纪晚期。已知最早的角龙类是隐龙,生存于1亿6120万到1亿5570万年前。角龙类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约6550万年前。
穆胡鲁是一种传闻出没于非洲肯尼亚的神秘生物列表,它通常被描述为一只四足巨型野兽,背上长着剑龙般的骨板,尾部则长着一个尾锤。目前已知第一例有记载的目击是传教士Cal Bombay与妻子的目击。在神秘动物学中,穆胡鲁被认为可能是幸存的剑龙亚目或甲龙亚目。另有一种奇特的理论的理论认为,穆胡鲁或许是剑龙演化出的新亚种,并于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幸存至今。
翼手龙亚目,希腊文意思为“有翼的手指”,是翼龙目两个亚目之一,包括翼龙类的较先进物种。它们在侏罗纪中晚期出现,与喙嘴翼龙亚目的差别在于它们的短尾巴,与翼上的长指骨。最先进的物种缺乏牙齿。许多物种头颅上有发展良好的冠饰,这是一种展示物,夜翼龙与古神翼龙拥有巨大的冠饰。翼手龙类,尤其是神龙翼龙科,是白垩纪末最后存活的翼龙目动物。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灭绝了翼龙类、恐龙、与大多数海生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