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编辑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21公里处,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目前,白马寺占地面积约为200亩,根据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规划,白马寺的面积将达到1300亩,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佛寺。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洛阳城是指在今洛阳市境内所建的古城。历史上曾多次修建洛阳城:一是在今洛阳市东白马寺东洛水北岸的汉魏故城;另一为在汉魏故城西18里今洛阳市区的隋唐故城;金元时期修筑的城墙;明清时期在金元旧城上重筑的城池。
竺法兰,印度中部佛教僧人,通晓佛教教义,中国东汉汉明帝永平10年与迦叶摩腾二人随同蔡愔来到洛阳传教。竺法兰通晓汉语,翻译出了现存的第一部中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先后住于白马寺和大法王寺,60余岁时在洛阳病逝。
白马寺缅甸风格佛殿是缅甸联邦共和国向洛阳白马寺捐赠建设的佛殿,由缅甸亚洲世界有限公司承包并组织施工,工程所需材料也是来自缅甸。佛殿位于白马寺西北侧。始建于2012年4月10日,2014年6月完工,缅甸时任总统吴登盛参加了落成典礼。佛殿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佛殿主体建筑由大金塔、大佛殿和博物馆组成。其主体建筑大金塔以缅甸仰光大金寺为蓝本,按照仰光大金塔3:1的比例缩建,高32.92米,塔基底座径51.71米。金塔四面主门及围墙直接移植于缅甸曼德勒皇宫。
中国佛教建筑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最早记载的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是汉代,朝廷命建白马寺供僧安居。寺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机构,共有九个,称为九寺;佛教传入后,渐渐将“寺”作为了佛寺的代名词,也称寺院。中国传统上将供奉佛菩萨、神祇、先祖的宗教场所均称为寺庙,甚至有的方言中还有“庙子”的称谓,实际上佛寺不应该称寺庙,因为寺专用于佛寺,而庙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贤,如祖庙、太庙、孔庙,这些庙宇也不该称为“寺”。汉传寺院一般有山门、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有些建有地藏殿、观音殿、药师佛殿、后殿、舍利塔、藏经阁、讲堂、钟楼和鼓楼等。
雾中山佛教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城南,文物遗址年代判定为东汉。2002年12月27日公布为四川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汉永平十六年,印度有高僧摩腾、竺法兰在这里建立了普照寺,是中国第二座佛教寺庙,仅比洛阳白马寺晚了六年。明宣宗,改名为开化寺,直到今日。雾中山除了是最早的佛寺之一,也是佛陀贝叶经南传首地。明代是雾中山佛教极盛时期,明末清初,雾中山一百多座庵寺毁于战事。1992年,四川政府重新修复部分庙宇,包括开化寺,该寺由峨眉山高僧普观大师任住持,果章大师任监院,后再由果章大师接任接王亭寺住持,再之后照力法师接任住持,2019年10月份普浩法师代理住持。
四十二章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经集部〉。据说是由中天竺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共同译于东汉洛阳市城外的白马寺,相传是古代中国第一部译出的佛典。内容是把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选录四十二段话,编集而成。
最早的官派留学可能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十八人于永平七年赴天竺取佛法,但只到了西域的大月氏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便折回,继而在白马寺开始翻译经文。从严格意义上讲,由于蔡愔等人未到天竺学习,所以不能做为正式的官派留学生。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在洛阳白马寺以东250米处,是白马寺的附属建筑。它最初是木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已己年,北宋末年被金兵烧毁。现存宝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楼阁式塔,高35米。
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西北部的白崖山群中,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香严寺恰居中间。香严寺始建于唐代宗,本是南阳慧忠的道场,后在此建长寿寺。唐宣宗在登基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在寺内避难,剃度为弥。自唐代宗颁旨敕护之日起,香严寺便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寺。唐代之后,香严寺曾两度复兴。第一次在明永乐年间,皇帝恩准重建淅川香严寺,规模宏大,田产万顷,唐代“万顷香严寺”美名失而复得,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这时的香严寺,有寺僧500余人,“为中州诸山之冠”。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香严寺再度中兴,康熙59年春天,香严寺第58代住持颛愚谧以“香严再兴”为已任,开始九年重建,上下寺大规模重修。
香严寺,又名“长寿寺”、“香严长寿寺”、“显通禅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仓房镇西北部的白崖山群中,东临龙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岭,南拱面山,整个地形若莲花,香严寺恰居中间。香严寺始建于唐代宗,本是南阳慧忠的道场,后在此建长寿寺。唐宣宗在登基前为了逃避唐武宗的迫害,曾在寺内避难,剃度为弥。自唐代宗颁旨敕护之日起,香严寺便与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寺。唐代之后,香严寺曾两度复兴。第一次在明永乐年间,皇帝恩准重建淅川香严寺,规模宏大,田产万顷,唐代“万顷香严寺”美名失而复得,号称“十方长寿大香严禅寺”。这时的香严寺,有寺僧500余人,“为中州诸山之冠”。清康熙至乾隆年间,香严寺再度中兴,康熙59年春天,香严寺第58代住持颛愚谧以“香严再兴”为已任,开始九年重建,上下寺大规模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