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属于反转录酶,与端粒的调控机理密切相关。人类的端粒酶亚单位基因已被复制出来,分别是端粒酶RNA、端粒酶结合蛋白、端粒酶活性催化单位。它以自身的RNA作为端粒复制的模板,合成出富含脱氧单磷酸鸟苷的DNA序列后添加到染色体的末端并与端粒蛋白质结合,从而稳定了染色体的结构。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复制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当细胞分化成熟后,必须负责身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需求,各司其职,于是,端粒酶的活性就会渐渐的消失。对细胞来说,本身是否能持续分裂复制下去并不重要,而是分化成熟的细胞将背负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让组织器官运作,使生命延续。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存在,就是把DNA复制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即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复制的次数增加。
海佛烈克极限、海夫力克极限,又称海佛烈克现象,指正常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显示,每个细胞的DNA所相连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细胞分裂后会略微缩减,直至缩减至一个极限长度为止。
海佛烈克极限、海夫力克极限,又称海佛烈克现象,指正常人类细胞群体在细胞分裂停止前所能分裂的次数限制。经验证据显示,每个细胞的DNA所相连接的端粒,在每次新的细胞分裂后会略微缩减,直至缩减至一个极限长度为止。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皇家学会院士,分子生物学,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皇家学会院士,分子生物学,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卡罗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杰克·威廉·绍斯塔克,美国生物学家、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麻省总医院亚历山大·里奇杰出研究员。他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卡罗尔·格雷德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分子生物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分子生物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罗琳·维德尼·卡罗尔·格雷德,美国分子生物学,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