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亨泰,彰化县北斗镇人。曾为台湾诗坛“现代派”成员之一。后来成为笠诗社发起人之一,也是笠诗社首任主编。为“跨越语言的一代”诗人、诗评论家。
杜潘芳格,台湾客家女诗人,被称为跨越语言的一代。生于新竹县新埔镇客家望族,1965年加入强调本土意识的笠诗社,八零年代开始积极从事客语诗的创作。九零年代曾任《台湾文艺》杂志社社长,女鲸诗社社长;1992年年以北京语、英语与日语写成的诗集《远千湖》,获第一届陈秀喜诗奖。2007年,杜潘方格获行政院客委会颁发“杰出贡献奖”及“台湾新文学贡献奖”。2008年获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
詹冰,本名詹益川,早期曾使用绿炎作为笔名。苗栗县卓兰镇人。除了会写诗,还创作小说、散文、歌词和戏剧。为台湾“跨越语言的一代”的现代诗人,为笠诗社创办人之一,著有诗集《绿血球》、《实验室》、《詹冰诗选集》等。
江自得 ,台中出生,台湾本土派诗人。曾任台中荣民总医院胸腔内科主任,现在已经退休。曾任高雄医学院“阿米巴诗社”社长、笠诗社社长、《文学台湾》杂志社同仁、台中阿米巴社首任召集人、台杏文教基金会董事长。著有《那天,我轻轻触著了你的伤口》、《故乡的太阳》、《从听诊器的那端》、《那一支受伤的歌》、《月亮缓缓下降》、《Ilha Formasa》、《台湾蝴蝶阿香与帕洛克》、《台湾诗人选集──江自得集》、《给Masae的十四行》、《闹钟响了──江自得小诗集》等诗集。诗选集《三棱镜》。编著有《殖民经验与台湾文学》、《人文阿米巴》。获陈秀喜诗奖、吴浊流文学奖新诗正奖、赖和医疗人文奖。“遇见台湾诗人一百”主办人士对其写作主题与风格如此评论:“江自得的文学原生自“阿米巴”原始的、赤裸的、生命的能量的释放,医者的身份和医学的专业素养,则是他作为诗人关注人间的特殊视角。”。
陈秀喜,是一位台湾的诗歌创作者。她曾担任“笠诗社”社长,并与林亨泰等人被称为“跨越语言的一代”。她的诗作〈台湾〉曾被梁景峰改写为〈美丽岛〉,另一诗作〈我的笔〉也曾在1978年获得美国全国诗人协会国际诗奖第二名。
李昌宪 ,出生在台南南化,台湾诗人,为笠诗社成员,长期编辑笠诗刊。其在1970年代曾经加入森林诗社、绿地诗社;1979年与向阳等人创立《阳光小集》,1984年6月该诗刊因故停刊,停刊以后加入笠诗社。1980年多发表以加工出口区人事物为题材的诗作,隔年6月出版其第一本诗集《加工区诗抄》,该诗集荣获1982年的笠诗奖。之后著有《生态集》、《生产线上》、《仰观星空》、《从青春到白发》、《李昌宪诗集》、《美丽的视界》等诗集。部分诗作被选入国内的年度诗选、国内外的诗选集。。
黄树根,早期以“林南”为笔名。高雄市人,台湾本土派的重要诗人。担任国小教师,1993年退休。曾与朋友黄劲连、羊子乔等人创立“主流诗社”,后来成为笠诗社与台湾笔会的成员。新诗、散文与小说皆有写作,著有《台湾悲歌》、《同款的梦》、《夜空下》、《育爱手札》、《黑夜来前》、《让爱统治这块土地》、《独裁者最后的抉择》、《从岛民到国民》、《伤痕》、《伤恸之树》等书。其作品具有政治批判性,被称为“铁血讲人”。。曾荣获1986年吴浊流文学奖佳作、2007年凤邑文学贡献奖等。。
张芳慈,台中东势人,台湾客家女诗人,新竹教育大学美劳教育系硕士,曾获吴浊流文学奖新诗奖、竹堑文学奖散文奖、陈秀喜诗奖,现参与笠诗社及女鲸诗社,并和赖玉枝、张典婉等多位客家女性成立“台湾客家女性创作联谊会”。著有客语诗集《天光日》。
蔡秀菊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学士、静宜大学生态学系硕士。笠诗社、台湾笔会、台湾现代诗人协会、台湾儿童文学学会成员,曾担任《台湾现代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