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 编辑
《论衡》,是中国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重要著作。全书共计十三卷,八十五篇,佚亡一篇,与《后汉书·王充传》的说法吻合。但王充在《自纪篇》中却说“吾书百篇”,“吾书亦才出百”,可能《论衡》原有百篇以上,到范晔写《后汉书》时仅可见到85篇了。《论衡》曾长期未流传至中原。蔡邕来到吴郡后得到了《论衡》。王朗担任会稽太守时,也拿到了该书,王朗后来前往许都时,将该书一同带去,论衡因而逐渐流传开来。该书主要阐述了作者无神论的思想观点,对当时社会上谶纬盛行,社会上层和民间流行各种神秘主义进行了批判。
1
相关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书》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30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后汉三贤之一。
居室明器是汉代乃至曹魏西晋流行的明器之一。汉代盛行着“以生事死”的观念,如王充《论衡.讥日篇》言:“推生事死,推人事鬼。见生人有饮食,死为鬼当能复饮食,感物思亲,故祭祀也。”由于汉人相信人死后的生活会与在生时一样,为了让死者死后的生活能过得好一点,渐渐出现了模仿人生前所用的日常用品而制作的明器。所谓明器,是指“冥中所用之器也”。明器只供丧葬,不能实用,故又有“人器实,鬼器虚”之言。至于明器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建筑物、交通工具、人型或动物型的公仔、日常用品和有特别意义的摆设。居室明器是模仿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屋而做的居室明器,这种明器又可分为三类。
少正卯,春秋时期时代鲁国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设官职,属于当时的“以官为姓”的情况。据说孔子三千弟子亦多次被其全部吸引走,致孔门“三盈三虚”,唯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孔子摄鲁相,七日而诛少正卯。事件最早出于《荀子》,之后《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史记》等书也有记载,其中除史记外均有“五恶”之说,至于争夺弟子的说法首见东汉王充《论衡》,而早期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书则无记载和提及。少正卯未载于春秋战国时期史册,首次载入正史系从《史记》开始,然除身为大夫而“乱政”,以致被孔子所诛外,全无其他有关少正卯具体言行记载,亦未被其他同时期人物所提及,故有关孔子诛杀动机、少正卯的身份,乃至于该事件的真实性及少正卯本人的存在,都深受后世质疑与讨论。
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他们世代相传,将古老的典章制度、历史记录保留下来。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蒂莫特乌斯·波科拉,中文名鲍格洛,是捷克汉学家,知名于对中国汉朝历史与文学的研究。曾将《论衡》选译为捷克文。
叶阳,为中国东周战国时代女性,名不详,她是秦昭襄王的王后。据推测应该为楚国公主或王族女子,秦悼太子的生母。《汉书》张敞传:“臣闻秦王好淫声,叶阳为不听郑卫之乐。”颜师古注引孟康解释为“叶阳,秦昭王后也。”但是根据王子今据《论衡》考证,叶阳可能是华阳太后的误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哲学家。著有《讥俗节义》、《政务》、《论衡》、《养性书》等书。但只有《论衡》保存下来。近人黄晖撰《论衡校释》30卷,是较为通行的版本。后汉三贤之一。
叶阳,为中国东周战国时代女性,名不详,她是秦昭襄王的王后。据推测应该为楚国公主或王族女子,秦悼太子的生母。《汉书》张敞传:“臣闻秦王好淫声,叶阳为不听郑卫之乐。”颜师古注引孟康解释为“叶阳,秦昭王后也。”但是根据王子今据《论衡》考证,叶阳可能是华阳太后的误写。
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他们世代相传,将古老的典章制度、历史记录保留下来。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倭人,简称倭,中国中原王朝对日本列岛住民的旧称,为东夷之一。从古老的著作《山海经》和《论衡》就有对于倭或者倭人的记述,但记述由于时代局限性,所指地点、时间不明,有待进一步了解。到了《论衡》、《汉书》中,才有对日本本土倭人的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