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 编辑
儒生,在上古时代是专门职业人才,从事国家祭祀的礼仪,也就是祭司。他们世代相传,将古老的典章制度、历史记录保留下来。到孔子的时候,集历代之大成,整理了易经尚书礼乐诗经春秋五大经典,也称“五经”。狭义儒生指信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广义儒生指精通经典和知识渊博的读书人。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湘乡石牛湾洲人,晚清著名二程朱熹派经学家、理学家,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布政使,加布政使衔。湘军缔造人之一,门下李续宾、李续宜、曾国荃、曾国华、蒋益澧、王錱皆为湘军大将。罗泽南为湘军早期名将,儒生统兵的代表人物,临阵审时度势且冲杀在前,与塔齐布并称“塔罗”。咸丰六年,战死于武昌城外,诏依巡抚例议恤,谥忠节。
柳华阳,豫章人,本为儒生,后弃儒家入禅宗,在皖水双莲寺出家,后又出佛教皈道教。遇伍守阳传其修内丹术秘旨,“豁然道悟。乃知慧命之道即我所本来之灵物。”遂著《慧命经》、《金仙正论》。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强调修丹用先天,忌用后天。
天人感应学说是中国汉朝的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一套神学理论,成为当时君主获得统治合法性的一个依据,同时也是儒生集团制衡君主的一个思想工具。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州连江人,明朝儒生、音韵学家、藏书家。其贡献在汉语音韵学上最为重要,指出字音会随着时地差异,纠正自宋朝朱熹以来错误的叶音观念。曾随名将沈有容至台湾,著有《东番记》一书,被视为研究台湾原住民的重要文献之一。
道袍是一种产生于中国的袍服,亦传至属国朝鲜和越南。始见于宋代,是宋代士大夫男子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大,至明朝嘉靖至永历时期为各阶层成年男子的正式服饰。儒生常以道袍为便服。除此以外还可以作为衬袍,庶民新郎的亦可作为婚服。
东番记》是一本记载17世纪初台湾地理与台湾原住民族的人事杂记,为明朝儒生陈第于公元1603年所作。是现存较为早期汉人对台湾地形、港口、贸易与风俗记录的文献。
元朝的职业等级制度相传如下:一:官、二:吏、三:僧伽、四:道士、五:医生、六:工、七:匠、八:娼妓、九:儒生、十:乞丐。
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处士所戴的方形软帽。据传,杨维祯头戴此巾见朱元璋,朱元璋没有见过这种服饰,便询问此巾的名字,杨维祯回答说:“此四方平定巾也。”朱元璋听了以后,龙颜大悦,诏布天下,复制此巾,令士庶服用。朱元璋又令各衙门掾史令、史书吏、司吏、典吏穿皂盘领衫,戴四方平定巾。
金元虏语,是对中国近现代北方汉语和标准官话的贬称,这一用法出自于清末民初中国儒生和思想家章太炎,他认为北方汉语与唐韵不合是因为受到了北方外族语言影响,认为是“非我华所有”且应该抛弃。这种观点受到了现代语言学家的批评。
广濑淡窗,是江户时代的儒生、教育者、旧体诗。豊后国日田人。幼名寅之助,表字廉卿,又字子基,号淡窗,初号青溪。死后名讳建,弟子尊为文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