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坜区位于台湾桃园市平地地区的中心,由北开始顺时针依序与大园区、芦竹区、桃园区、八德区、平镇区、杨梅区、新屋区、观音区总计八个行政区接壤,邻接行政区的数量为全市之最。人口约有42.2万人,是桃园市人口第二大行政区,在全国所有三级行政区之中,人口高居全国第三,结构上为客家人、闽南人以及外省人混居,并以客家人为多数。
文莱华人是文莱的华裔公民或居民,截至2015年,他们占文莱人口的10.1%,是当地的第二大族裔。他们的祖先大多数是闽南人,当中以福建省金门籍居多,约占80%,其次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海南人、兴化人等。通用语为泉漳片及籍贯汉语。文莱华人大多活跃于当地商界,并常与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开展合资企业。
固有词,是指汉字文化圈内的各民族语言中存在的、各语言独有的非汉语词汇,与汉字词及外来语共同组成该完整之语言。固有词为该民族语言自身的原始词汇,并非借自汉语,也不充当同义汉语词汇的训读词,故而无对应的实意汉字。曾受中原政权与文化深刻影响的的大和民族、朝鲜族、京族等,或者如吴越人、广府人、闽南人等长期处于中原政权统治之下的南方汉族,其语言皆有大量固有词。
马仁,唐代将领,原是岭南行军总管陈政部将,统领骑兵,跟随入闽,陈政殁后,马仁继续追随其世子陈元光,根据《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疏荐部曲子弟马仁等有干略,请授为司马等职。诏从之。”据说是征讨蛮族时阵亡,屹立不动而卒,被闽南人奉为神明,认为此神专门守护骑兵、战马、军人。
中坜区位于台湾桃园市平地地区的中心,由北开始顺时针依序与大园区、芦竹区、桃园区、八德区、平镇区、杨梅区、新屋区、观音区总计八个行政区接壤,邻接行政区的数量为全市之最。人口约有42.2万人,是桃园市人口第二大行政区,在全国所有三级行政区之中,人口高居全国第三,结构上为客家人、闽南人以及外省人混居,并以客家人为多数。
鸟母,又称婆者、婆姐、婆祖,为华人信奉的女神,专责保佑幼童,是七星娘娘、临水夫人、注生娘娘等神祇的从神,传说其鸟首人身,或者人身而附有羽翼,故称“鸟母”,有四位、六位、十二位、廿四位、卅六位、七十二位等说法,辅佐注生娘娘等女神,保佑妇女护产安胎,或者区分所送子嗣之贤愚。闽南人、闽东人大多相信,鸟母就是床铺的女神“床母”,能保佑婴儿、幼儿平安长大,故每逢七夕必祭拜之。
高甲戏,又叫“戈甲戏”、“九角戏”、“九甲戏”、“交加戏”,以闽南语为媒介语进行表演,是福建主要剧种之一,最初起源于合兴戏发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和东南亚海外华人闽南人聚居之地。高甲戏形成于清代中叶。高甲戏的剧目来源比较复杂,绝大部分是从提线木偶戏、梨园戏、徽戏、弋阳腔、京戏吸收过来的。初步统计高甲戏的传统剧目一百多个,新编的优秀剧目有《连升三级》、《真假王岫》、《大闹花府》、《笋江波》和《许仙谢医》等。
北区位于台湾新竹市北部,是新竹市政府所在地。区内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有9,700人,在全台湾省所有市级区中,人口密度仅次于基隆市仁爱区排行第二高,结构上则以闽南人居多。
郑成功家族,又称台湾郑氏,简称郑氏,为一个对东亚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家族。郑氏源自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是闽南人。郑氏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发迹于日本平户的大海商郑芝龙,他所建立的庞大家业是日后明郑军阀的滥觞。其子郑成功继承他的海上事业,用以号召反清复明、反清复明,并借着郑成功攻台之役在台湾开辟了新的领土。三世郑经与四世郑克塽持续在台湾经营,直到澎湖海战后降清,郑氏家族才在历史舞台上没落。
赤崁社是17世纪安平区地方的西拉雅族部落,位于喜树港。从唐山移民台湾的闽南人以闽南语音译为汉字“赤崁”。至今,台东县一代的原住民,仍称台南为Sakam。1650年,台湾荷兰统治时期,荷兰人即在此兴建赤崁楼,后为郑氏王朝所沿用;而赤崁社居民,则迁往新港社。后人误将“赤崁”此名,认定为赤崁楼用砖之颜色,产生牵强附会之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