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赖耶识 编辑
阿赖耶识,又译为阿梨耶识,也称为一切种子识、异熟识、阿陀那识
9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第七识,佛教术语,即最胜意或染污意,在瑜伽行唯识学派理论中,是第二能变识,以思量为性,第七识缘阿赖耶识起恒常相续俱生我执,是第六意识的俱有依。在汉传佛教中还有一些特有的定义或释义。
如来藏,大乘佛教术语,是指大乘佛教的教理中,一切众生本自具有、与佛同等、心性本净的心性,又称作佛性、真如、本识、本际、实际、法身、无垢识。众生虽有本自清净的心性,为烦恼遮蔽时,是感召因缘果报的阿赖耶识、异熟识、第八识,修行净除烦恼后,才是真如、佛性、如来藏。
本际,又译为本原、实际、真际,佛教术语,指时间的最初起点,事物的最初原因,相当于第一因。在大乘佛教中,又有将它等同于实相、阿赖耶识、如来藏等的说法。
阿陀那识,大乘佛教术语,最早出自《解深密经》。对于它的解释有多种:旧译家如真谛,译为执识、执持识,摄论宗与地论宗认为它就是第七识,又将其译为无解;以玄奘为主的新译家,将阿陀那译为执受、执持、执取,汉传佛教法相宗认为第七识是末那识,阿陀那识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别名。
一切种子识,又称种子识,大乘佛教术语,源自《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认为,一切种子识为所有生命最初的根本识,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与心为其异名。后世瑜伽行唯识学派,认为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
楞伽经,汉译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入楞伽经》、《大乘入楞伽经》。本经说明心性本净、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是禅宗以及法相宗的重要经典之一,中观学派论师清辩亦援引本经解释中观空义。在印度、在中国的佛教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
入中论》,由月称论师所著中观派名著,以《华严经》中十地为骨架,宣扬龙树等中观师之空义,以破除瑜伽行唯识学派师所认为阿赖耶识具有的三自性。被藏传佛教选入僧人必读的五部大论之一。
瑜伽行派 ,又称唯识派、唯识宗、唯识瑜伽行派、法相宗、应理圆实宗,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主要学派之一,推尊弥勒为始祖,到无著、世亲时,正式建立唯识学派,主张“境空识有,万法唯识”,以阿赖耶识为万法所依,由三自性而成立一切法。其修行方法是依识的有,遮遣六尘的非有;再依外境的非有,了悟识也不可得──境空心寂,契入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