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戎龙是一属赖氏龙亚科鸭嘴龙科恐龙。模式种兼唯一的种嘉荫卡戎龙于2000年命名、叙述,化石发现于分隔中国和俄罗斯的黑龙江南岸,靠近黑龙江省嘉荫县的渔亮子组,地质年代为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末期。
埃德蒙顿龙属或爱德蒙托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可达13米长,平均体重约6-9吨,最大体重11.6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之一,也是最晚进化出来的鸭嘴龙类之一。爱德蒙托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坎潘阶晚期至马斯特里赫特阶晚期和地狱溪组,距今约7300万到6600万年前,以加拿大发现的化石数量为最多,它的名称也是以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来命名的,这些爱德蒙托龙和暴龙、甲龙、肿头龙以及三角龙生活在同一个地质年代。
埃德蒙顿龙属或爱德蒙托龙,是鸭嘴龙科下的一属恐龙,可达13米长,平均体重约6-9吨,最大体重11.6吨,是最大的鸭嘴龙科之一,也是最晚进化出来的鸭嘴龙类之一。爱德蒙托龙生活于上白垩纪的坎潘阶晚期至马斯特里赫特阶晚期和地狱溪组,距今约7300万到6600万年前,以加拿大发现的化石数量为最多,它的名称也是以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来命名的,这些爱德蒙托龙和暴龙、甲龙、肿头龙以及三角龙生活在同一个地质年代。
西北阿根廷龙科是一群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它们的体型多为小型,例如小力加布龙,身体外形接近其近亲阿贝力龙科。西北阿根廷龙科的定义为:在兽脚亚目之中,所有亲近于西北阿根廷龙,而离食肉牛龙较远的所有物种。
扇冠大天鹅龙属是赖氏龙亚科的鸭嘴龙科恐龙,化石发现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昆杜尔地区附近的乌都赤坎层,年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中晚期,成为最后幸存至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的恐龙之一。模式种兼唯一种阿尔哈拉扇冠大天鹅龙于2003年由帕斯卡·古德弗伊等人所叙述、命名。正模标本是一具接近完整的骨骸,除了是俄罗斯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亦是北美洲以外发现过最完整的赖氏龙亚科。
近颌龙超科是兽脚亚目偷蛋龙下目的一个超科,生存于白垩纪阿普第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分布于今日的北美洲与亚洲。它们具有宽广、类似鹦鹉的喙状嘴,头顶有骨质头冠。体型差距大,有小型的尾羽龙,也有身长约8米长、体重约1.4公吨的巨盗龙。偷蛋龙超科属于手盗龙类,是现代鸟类的近亲。
俾路支龙属意为“俾路支人蜥蜴”,是蜥脚下目泰坦巨龙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巴基斯坦。模式种是B. malkani,是在2006年由M.S. Malkani命名。俾路支龙与其他恐龙的化石,是由巴基斯坦地质勘探中心的古生物学家团队,在Vitariki附近发现。俾路支龙的模式标本包含七结尾椎,发现于Pab组的Vitariki段。另有脊椎与部分头骨被归类于俾路支龙。研究人员建立俾路支龙科以包含俾路支龙,但俾路支龙科的有效性仍有待古生物学界接纳。
三角龙属,通称三角龙、三觭龙,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它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其中眼窝上的两根觭角非常之长,嘴巴有像鹦鹉一样的喙。化石发现于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狱溪组,在美国发现的化石尤其多,在加拿大、墨西哥也有大量出土。三角龙也是最著名、最常出现的植食恐龙之一,也是美国恐龙的第二代表,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和暴龙、甲龙、肿头龙以及爱德蒙托龙生活在同一个地质年代。
三角龙属,通称三角龙、三觭龙,是鸟臀目角龙下目角龙科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它们有非常大的头盾,以及三根角状物,其中眼窝上的两根觭角非常之长,嘴巴有像鹦鹉一样的喙。化石发现于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狱溪组,在美国发现的化石尤其多,在加拿大、墨西哥也有大量出土。三角龙也是最著名、最常出现的植食恐龙之一,也是美国恐龙的第二代表,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和暴龙、甲龙、肿头龙以及爱德蒙托龙生活在同一个地质年代。
厚头龙属或肿头龙属,在希腊文意为“有厚头的蜥蜴”,属于厚头龙科,是一种二足行走的恐龙,具有厚颅顶、后肢长、前肢小,厚头龙目前已知最大型的厚头龙类,身长约4.5米,重量可达450公斤,厚头龙与其近亲可能将它们的厚颅顶使用在物种内打斗上。肿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和地狱溪组,在美国的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以及怀俄明州等地被发现,和暴龙、三角龙、甲龙和爱德蒙托龙生活在同一个地质年代。厚头龙是植食性恐龙,目前仅发现一个头颅骨与少数颅顶部分,它只有一个种即怀俄明厚头龙,同样发现于北美洲西部的Tylosteus,被视为厚头龙的异名。另外,厚头龙可能是龙王龙和冥河龙的成年个体或者雄性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