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 编辑
马礼逊,又译做罗拔・摩理臣,英格兰出生的苏格兰传教士。清嘉庆十二年受伦敦传道会派遣来华传教,到达广州,是外国来华的第一个基督新教传教士,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他在广州做了大量文化工作,包括了第一个把《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为第一个华人基督新教教徒蔡高施洗,按立了第一名华人牧师梁发。他和米怜等在马六甲创办了英华书院、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与英文刊物《印度支那拾锦》,在澳门出版中文报刊《杂闻篇》。英华书院是近代传教士开办的第一所中文学校,马礼逊曾任该院牧师。曾协助詹姆士·马地臣办了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广州纪录报》。1834年过世,葬于澳门旧基督教坟场
1
相关
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香港区会是香港的基督教新教教会,总部位于九龙太子道西191号马礼逊纪念会所内。区会除安排堂会举行崇拜外,还有开设中学、小学和幼稚园。区会现为香港基督教协进会、世界传道会及普世教会协会的成员。
郭实腊文理译本,是圣经马礼逊译本出现之后、委办译本问世之前的一个文言文译本,又称四人小组译本,因有四人参与,分别是麦都思、郭实腊、裨治文、马儒翰。马礼逊在1834年去世之后,麦都思等人开始着手修订马礼逊的文理译本,但最后的译本则是全新的译本。此工作由麦都思带头,郭实腊辅助,裨治文和马儒翰的角色次之,可能没有做多少工作。1835年,四福音书与使徒行传完成,1836年新约完成。但此新约译本不被当时的英国圣经公会接受,因为英国圣经公会仍然推崇马礼逊的译本。他们本来打算修订旧约,但是麦都思退出,只剩下郭实腊一人,郭就自己一人修订/翻译了旧约,于1838年在新加坡出版了旧约圣经的第一版。后来,郭实腊又反复修订麦都思的新约,做了很多改变。麦都思在1849年写给伦敦会的书信中如此说,郭实腊称“目前的版本为第十四版”。1853年,麦都思在一封致伦敦会的信中说:“我于1836年离开中国之后,郭实腊多次再版这个新约译本,起初只修改了为数不多的汉字,但后来改动很大”。对郭实腊的修订和翻译工作,麦都思不是特别认可,他在1849年曾写道,郭的译本仍然有很多缺陷;而此时,麦都思已经在翻译委办译本了。后来,太平天国依据郭实腊的译本出版了自己的圣经,但洪秀全出于自己的政治目的对郭实腊的译本做了删改。在此译本中,麦都思主张将God翻译为上帝,偏离了之前马礼逊译本和马士曼译本的译名,即基督教的神,遂开启了旷日持久的译名之争,直到现今争论也没有解决。此译本也首次将Christian翻译为基督徒,而之前的译本应该是音译。
旧基督教坟场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著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香港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
马儒翰, 英国诺森伯兰人。中国近代首世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次子,又称小马礼逊。
广州是新教最早传入的中国城市。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秘密进入广州,以后作为东印度公司职员,得以在广州居留,同时,秘密学习中文,并从事圣经翻译工作。
广州是新教最早传入的中国城市。1807年,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秘密进入广州,以后作为东印度公司职员,得以在广州居留,同时,秘密学习中文,并从事圣经翻译工作。
马儒翰, 英国诺森伯兰人。中国近代首世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次子,又称小马礼逊。
旧基督教坟场位于澳门西北部,圣安多尼教堂北面,东方基金会会址之右。安葬了如著名画家钱纳利、传教士马礼逊等人。坟场内有一罗马风格小教堂,二战后坟场转交香港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
威廉·米尔尼,汉名米怜,苏格兰人,是继马礼逊之后第二位来华的基督教宣教士。他们同样属于伦敦传道会。
马礼逊堂是香港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辖下的一所罗马风格的小圣堂﹐位于澳门东方基金会会址边的永久墓园内,即白鸽巢前地及白鸽巢公园附近。该堂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但现今可以给各种教派背景的信徒参与敬拜。现今的圣堂,曾于1922年重修,是澳门最古老的基督教传道所。圣堂的兴建是为了纪念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传教士马礼逊,圣堂的画窗上刻画了一本圣经的图案并写上“太初有道”的字样,在圣坛的两旁,分别放置纪念占士安迪葛及亨利马基臣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