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厦,一译“噶沙”,是噶伦办理政事之所,为旧时西藏的行政中心。藏语又称第巴雄、博雄。此机构于清朝治藏历史乾隆十六年始置。噶厦驻地在拉萨大昭寺,长官为噶伦,秉承达赖喇嘛旨意办事。1912年清朝灭亡后驻藏大臣等清朝官员撤回汉地。十三世达赖喇嘛返藏并掌握军政实权。此后在1912年至1959年期间,噶厦成为事实上的西藏政府。
聂向,是达赖或班禅行宫下设的一个官职,负责达赖、班禅、驻藏大臣和重要外国客人往来招待,充当向导的官员。
清朝治藏历史指清朝政府于1720年出兵入藏后至1912年清朝灭亡前清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史。西藏在元明时期虽然受到皇帝的册封,但在西藏在其治下具有自己的政权,自1720年代以来,清朝开始在西藏驻军,并设置驻藏大臣以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到18世纪末清朝在西藏的权威达到顶峰。但由于清朝自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后开始衰落,清朝对藏的影响力从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逐渐削弱到已经无法再掌握完整的治权,只有名义上的主权。1904年发生英国侵藏战争,1907年《英俄条约》承认清朝在西藏的宗主权,清朝便采取一连串措施试图再加强对于西藏的控制,这些措施于1910年钟颖率军进入拉萨达到顶峰,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随着第一次驱汉事件而结束。
川军入藏,西方多称1910年中国远征西藏,指清朝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在1910年率川军入西藏平定乱事,是赵尔丰在康区军政改革后的延伸。亦是清朝治藏历史最后一笔。
隆吐山战役是1888年英属印度陆军与藏军之间因为锡金、西藏边界纠纷而发生的战争,英国方面称为“锡金远征”,藏人称为“土鼠年战争”,中国大陆称为“第一次英国侵藏战争”。结果英军击溃了驻守争议领土隆吐山的藏军,并占领入藏的交通要道春丕河谷等地,清廷派驻藏大臣升泰赴英属印度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藏印条约》和《中英藏印续约》,划定藏锡边界,承认锡金为英国的保护国。
升泰,字竹珊,卓特氏,蒙古正黄旗人。清朝官员,曾任驻藏大臣。
扎什城,也记作札什城,清代雍正年间在西藏拉萨北郊兴建的一个城镇,已不复存在。扎什城最初为藏军的屯驻地,后来又陆续在城内外修建了驻藏大臣衙门、关帝庙、万寿寺、武备学堂、造币厂等设施和机构,一度成为驻藏官员、军队和商民的聚集之所。
宝藏局,是清政府在西藏设立的铸钱局。该局由商上经理负责西藏银币的铸造与发行等事务,铸钱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共同委派。
《中英藏印条约》,又称《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是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朝承认哲孟雄为英国的保护国,划定哲孟雄与西藏的边界。《中英藏印条约》于1890年3月17日在英属印度的加尔各答,由清政府驻藏大臣升泰和印度总督兰斯敦签订,8月27日在伦敦交换批准。条约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典藏于台北市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保存。在1893年12月5日又根据《中英藏印条约》的规定签订《中英藏印续约》。
成德,钮祜禄氏,清朝政治人物,历任驻藏大臣。为孝全成皇后之曾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