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射线 编辑
伽玛射线是原子放射性衰变裂解时放出的射线之一。此种电磁波波长在0.01奈米以下,穿透力很强,又携带高能量,容易造成生物细胞内的脱氧核糖核酸断裂进而引起细胞突变,因此也可以作医疗之用。1900年由法国科学家保罗·维拉尔发现,他将含氯化钡通过阴极射线,从照片记录上看到辐射穿过0.2毫米的箔,拉塞福称这一贯穿力非常强的辐射为γ射线,是继α射线、β射线后发现的第三种原子核射线。1913年,γ射线被证实为是电磁波,波长短于0.2 ,本质上和X射线是同一射线,只是γ射线与X射线的来源不同而已。
1
相关
活动星系核 是星系中心的一个紧密区域,在至少一部分--可能全部的电磁波谱上远比普通光度高,它的特征表明过高的光度不是由恒星产生的。如此高的非恒星辐射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Γ射线波段观测到。一个有着活动星系核的星系被称作“活动星系”。从活动星系核发出的辐射被认为是因为宿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物质吸积产生的。
活动星系核 是星系中心的一个紧密区域,在至少一部分--可能全部的电磁波谱上远比普通光度高,它的特征表明过高的光度不是由恒星产生的。如此高的非恒星辐射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Γ射线波段观测到。一个有着活动星系核的星系被称作“活动星系”。从活动星系核发出的辐射被认为是因为宿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物质吸积产生的。


射线是一束细小的流动粒子束或能量,如光线、X射线、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中子射线。
穆斯堡尔谱学是应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的学科。穆斯堡尔效应即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于1957年由德国物理学家穆斯堡尔发现,并于次年得到实验验证。穆斯堡尔效应对环境的依赖性非常高,常利用多普勒效应对γ射线光子的能量进行调制,通过调整γ射线辐射源和吸收体之间的相对速度使其发生共振吸收。吸收率与相对速度之间的变化曲线叫做穆斯堡尔谱。穆斯堡尔谱的能量分辨率非常高,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与周围环境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活动星系核 是星系中心的一个紧密区域,在至少一部分--可能全部的电磁波谱上远比普通光度高,它的特征表明过高的光度不是由恒星产生的。如此高的非恒星辐射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Γ射线波段观测到。一个有着活动星系核的星系被称作“活动星系”。从活动星系核发出的辐射被认为是因为宿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物质吸积产生的。
盖格计数器又叫盖格-米勒计数器,是一种用于探测电离辐射的粒子探测器,通常用于探测Α粒子和Β粒子,也有些型号盖格计数器可以探测Γ射线及X射线。
盖格计数器又叫盖格-米勒计数器,是一种用于探测电离辐射的粒子探测器,通常用于探测Α粒子和Β粒子,也有些型号盖格计数器可以探测Γ射线及X射线。
游骑兵3号是游骑兵计划在1962年1月26日发射,用来研究月球的太空船,这艘太空船被设计来在撞击月球前10分钟的飞行任务中,将月球表面的图像传送回地球,将地震仪的胶囊抛掷在月面,并在飞行途中搜集Γ射线的资料、研究月球表面反射的雷达信号,以及继续测试游骑兵计划发展的月球与行星际太空船。由于一系列的故障,太空船以35,000公里的距离错过了月球。
活动星系核 是星系中心的一个紧密区域,在至少一部分--可能全部的电磁波谱上远比普通光度高,它的特征表明过高的光度不是由恒星产生的。如此高的非恒星辐射在无线电、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光、Γ射线波段观测到。一个有着活动星系核的星系被称作“活动星系”。从活动星系核发出的辐射被认为是因为宿主星系中央的超大质量黑洞物质吸积产生的。
游骑兵3号是游骑兵计划在1962年1月26日发射,用来研究月球的太空船,这艘太空船被设计来在撞击月球前10分钟的飞行任务中,将月球表面的图像传送回地球,将地震仪的胶囊抛掷在月面,并在飞行途中搜集Γ射线的资料、研究月球表面反射的雷达信号,以及继续测试游骑兵计划发展的月球与行星际太空船。由于一系列的故障,太空船以35,000公里的距离错过了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