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是一场从197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台湾文学之写作方向和路线的探讨,特别是在1977年4月至1978年1月之间,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一般称之为“乡土文学论战”。面上,这是一场关于文学之本质应否反映台湾现实社会的文坛论争,但是在实质上,这场论战却是“台湾战后历史中一次政治、经济、社会、文学的总检验”。
台湾文学史长期因为政治、地缘因素,呈现间歇性断层的现象。这现象产生的主因来自台湾文学常被以汉人为主的大中国主义视为边陲文学,而且其书写系统多元。除了纯文学之外,台湾通俗文学也在多语言与多变化的过程中,持续于台湾主体性与中国文化和南岛文化间的夹缝中发展。
台湾文学经典三十是1999年在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委托《联合报》【联合副刊】评选“台湾文学经典名著”中入选决审的30本书。有部分主张去中国化的台湾独立运动者认为,这次评选是当时中国国民党执政的李登辉政府以“在台湾的中国文学”作为台湾文学经典。
零雨,本名王美琴。台湾文学新诗诗人,国立宜兰大学人文暨科学教育中心退休教师。
黄崇雄,笔名萧垄、萧郎,台南县将军乡人,曾在佳里国中、麻豆国中担任历史教师,现在已经退休。与黄劲连、羊子乔、陈艳秋、林佛儿等人同为重要的盐分地带作家。其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一只鸟仔哮啾啾〉、〈乌脚病房〉。其创作生涯相当短暂,目前呈现搁笔状态。尽管如此,黄崇雄对于台湾文学的贡献,仍然不容忽视,因为他长期不懈地投入盐分地带文艺营的筹备及讲师工作;而盐分地带文艺营是台湾八○年代及九○年代非常重要的文艺营队,也是台湾文学、台湾文化进入教育体制之前少有的传承管道。
《孽子》台湾文学作家白先勇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作品的上半部自1977年7月起连载于《现代文学》,下半部连载于新加坡《南洋商报》至1981年完结,最后在1983年出版单行本。为台湾LGBT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有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作品。
巫永福,号永州,是一位台湾的作家,其文学持续到战后台湾,为跨越语言的一代之成员。其主要成就在文学创作上,如诗歌、小说作品,其作品曾被选入中、日文各种选集;其次是创立巫永福文化基金会,并设立数个文学奖项以推动台湾文学。
杜文靖,笔名:杜皓辉、孤准。私立世界新专报业行政科毕业,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硕士。记者、编辑、台湾诗人,以及台湾歌谣的倡导者。多年在媒体界服务,曾在《自立晚报》、《世界日报》、《民众日报》、《台湾时报》、《中国时报》、《大世界国际旅游杂志》、《自立早报》、《立报》等媒体担任记者、编辑。心系台湾歌谣与台湾文学的杜文靖,除了利用业余时间撰写相关文章,还投入两者的推广活动,曾担任台湾歌谣著作人协会常务理事、中港厝文化文学工作室负责人、台湾笔会常务理事与秘书长,以及好几届的盐分地带文艺营总干事。其创作文类有新诗、小说、报导文学及评论,著有诗集《赋碑》,小说集《午后九点的电话》、 《情茧》 、 《坠落的火球》 ,以及《台北清晨》、《以台湾为名》、《这些人、那些事、某些地方》、《大家来唱台湾歌》、《台湾歌谣歌词呈显的台湾意识》、《用台湾话山水》等作品。
林荣三文学奖是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主办、《自由时报》协办的文学奖,以“鼓励以文学表现生命力的作者,激励台湾文学创作”为宗旨,奖项包括:短篇小说、散文、新诗、小品文。得奖作品将刊登于《自由时报》,并集结成得奖作品集供人免费索取。曾与《联合报》“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并称为台湾最重要的“三大报文学奖”。
陈永善,笔名陈映真、许南村、赵定一、陈善、陈善乃、陈秋彬、然而、石家驹等,男,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生于台湾新竹州竹南郡竹南街,台湾文学作家。早年从事小说写作,受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作家鲁迅影响,在台湾文坛推动现实主义风格,是乡土文学论战中乡土文学派的主要代表者之一,是台湾战后时期台湾文学界重要旗手。创办《人间杂志》杂志,为台湾报导文学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