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码头 编辑
大稻埕,雅称稻江、稻津,是台北市大同区西南部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因具有大片晒稻谷的空地而得名。咸丰元年泉州府同安县林蓝田为躲避海盗洗劫,自鸡笼迁至大稻埕经商并开设店铺,开始大稻埕的商业活动。咸丰三年泉州三邑人与同安人为艋舺码头的泊船权利,发生顶下郊拼分类械斗事件,下郊的同安人无力抵抗,于是带着自身信仰的霞海城隍败逃至大稻埕,大稻埕旁淡水河的码头交易逐渐兴起。咸丰十年淡水港开港后,大稻埕成为台北最繁华的物资集散中心,以茶叶与布料的贸易为主。大稻埕的茶叶贸易在洋行的带领下,不仅市场扩大,更造就惊人的财富与繁荣。进入台湾日治时期后日商抵制洋行势力,转而以日本与东南亚为主要市场。战后大稻埕因淡水河淤浅逐渐失去河港功能,且台产茶叶不敌锡兰红茶的竞争而逐渐没落。之后台北市区向东发展、人口大量外移,大稻埕成为台北市外围的老旧市区。
1
相关
华中河滨公园,位于台北市万华区西南隅,华中桥下,新店溪河畔的一处河滨公园。略呈弦月型,西北方接双园河滨公园,东南方至马场町纪念公园。公园面积有45.7公顷,于民国83年开放使用。自行车道平整,沿新店溪往北行可到大稻埕码头、社子岛等;或往东可到公馆或景美等。民国98年设立了华中露营场,提供帐篷及汽车营位供民众申请使用,是少有的都会内公园式露营区。

艋舺服饰商圈,又名大理服饰街,位于万华区大理街、西园路、和平西路、康定路附近。当初因邻近万华车站、大稻埕码头交通之便,使附近一带成衣加工厂开始聚集,后来渐由零售转为大量批发,成为当时北台湾的服饰业重镇,亦为台湾第一个服饰商圈。60年代商圈有了新的销售行路,到了70年代,逐渐鼎盛,但随着经济产业重心东移,渐渐被五分埔取代而没落。随着没落,近年政府开始改善商圈形象,协助业者打造成为亚洲流行成衣圣地,在意象方面以“MOGA”识别来营造;在工程方面,美化、绿化周边、打通捷运出口,以方便人潮能前往商圈。
忠孝码头是淡水河上的一座内河码头,位于新北市三重区,台北大桥与忠孝桥之间,邻近捷运台北桥站,现有旅游用航向,与淡水渔人码头、关渡码头往来,或定期交通航班,由忠孝码头开往华江码头或大稻埕码头。忠孝码头邻近三重天台,与华江码头相同,都位在流量与水位易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因此码头设计成可随着河位高低,自动调整与堤岸间的高度。
艋舺服饰商圈,又名大理服饰街,位于万华区大理街、西园路、和平西路、康定路附近。当初因邻近万华车站、大稻埕码头交通之便,使附近一带成衣加工厂开始聚集,后来渐由零售转为大量批发,成为当时北台湾的服饰业重镇,亦为台湾第一个服饰商圈。60年代商圈有了新的销售行路,到了70年代,逐渐鼎盛,但随着经济产业重心东移,渐渐被五分埔取代而没落。随着没落,近年政府开始改善商圈形象,协助业者打造成为亚洲流行成衣圣地,在意象方面以“MOGA”识别来营造;在工程方面,美化、绿化周边、打通捷运出口,以方便人潮能前往商圈。
艋舺服饰商圈,又名大理服饰街,位于万华区大理街、西园路、和平西路、康定路附近。当初因邻近万华车站、大稻埕码头交通之便,使附近一带成衣加工厂开始聚集,后来渐由零售转为大量批发,成为当时北台湾的服饰业重镇,亦为台湾第一个服饰商圈。60年代商圈有了新的销售行路,到了70年代,逐渐鼎盛,但随着经济产业重心东移,渐渐被五分埔取代而没落。随着没落,近年政府开始改善商圈形象,协助业者打造成为亚洲流行成衣圣地,在意象方面以“MOGA”识别来营造;在工程方面,美化、绿化周边、打通捷运出口,以方便人潮能前往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