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 编辑
客体,或译对象,是一个哲学术语,通常与术语主体形成对比。主体是观察者,客体是被观察的事物。对于像笛卡尔这样的现代哲学家来说,意识是一种认知状态,它包括主体—它永远不会被怀疑,因为只有它才能怀疑—以及一些可能被认为没有真理或完全存在或不存在的客体。形而上学框架的不同还在于它们是否考虑独立于其属性存在的对象,如果是,则以何种方式存在。
10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操作定义,又称为操作型定义,是指将一些事物如变量、术语与客体等以某种操作或观测的方式表示出来,其强调确立“事物特征”时所采纳的流程、过程或测试与检验方式,而与概念型定义相区别。在科学探讨中,常需要针对某一“事象特质”作描述,而使用操作型定义;举个例子,“花生果酱三明治”的操作性定义是“使用抹刀先将花生酱涂抹到一片面包上,再将果酱涂抹在花生酱上,最后盖上另一片厚度相同的面包后所得到的成果。”
家族相似性,即用同一个词代表不同的客体或者状态。这些事物或者状态,虽然彼此之间不同,却如家族成员般从属于同一家庭,而具备某些相似的特征。这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一个概念。
经验一般是指有意识的事件,更具体地说是指知觉,或由这些有意识的过程产生的实践知识和熟悉程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被理解为有意识的事件,经验涉及主题,各种项目都被呈现在该些主题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树枝上看到一只黄色的鸟,将主体与客体“鸟”和“树枝”,以及它们与属性“黄色”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虚幻事物也可能包括在内,这发生在经历幻觉或梦境时。当在更狭隘的意义上理解时,只有感官意识才算作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通常与感知相一致,并与其他类型的意识事件形成对比。在稍微不同的意义上,经验不是指有意识的事件本身,而是指它们产生的实践知识和熟悉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要的是与外部世界的直接感知接触是知识的来源。所以一个有经验的徒步旅行者是一个真正经历过多次徒步旅行的人,而不是一个只阅读很多关于徒步旅行的书籍的人。这与反复的过去相识和透过他们学到的能力有关。
性客体化,也称为性的物化、性对象化是指将一个人作为性欲的客体来看待。这一概念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的性方面的物化,即在人类的性方面将一个人作为商品或物品来看待,而不考虑其人格或尊严。
模式识别,就是通过计算机用数学技术方法来研究模式的自动处理和判读。我们把环境与客体统称为“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研究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处理过程的一个重要形式是生命体对环境及客体的识别。对人类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对光学信息和声学信息的识别。这是模式识别的两个重要方面。市场上可见到的代表性产品有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系统。
不可观测性,是一种物理特性。人类不可直接观测其存在、本质、特性、质地,或交互作用的事物就称为不可观测的事物。在科学哲学中,不可观测的事物的典型例子包括:原子、引力、因果关系、信念和欲望...等。不过,有些哲学家把所有客体——树林、桌子、别人的想法、小至微生物程度的事物以及其他等等人类视之为引发认知的东西,全都理解为“不可观测的”。
先验唯心论是德国哲学伊曼努尔·康德在18世纪建立的理论。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这种观点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康德认为,主体认识客体的方式,不是直接对物自体进行认知,而是在知觉中对象通过一定的方式作为现象向我们显现。因此康德的这个理论就限定了人认识能力的范围,并且也因此否定了我们有直接认知物自体的能力。换言之,物自体必须通过心灵的认知形式才能够被我们所经验到。
正义或公平正义是关于适当安排社会内的客体和人民的概念,此概念是哲学、法学和神学历史上不断思考和辩论的话题。
元数学,又译为超数学,使用数学技术来研究数学本身的一门学科。一般来说,元数学是一种将数学作为人类意识和文化客体的科学精神或知识。更进一步来说,元数学是一种用来研究数学和数学哲学的数学。“数学的数学”是于19世纪初由通常的数学分离出来的,它最初研究的对象是在所谓的数学危机。将二者混为一谈会导致一些矛盾,典型例子有理查德悖论。
抽象和具体是这样一种分类,标志着一个术语描述的客体是否有物理上的指示物。抽象对象没有物理的实指,但是具体对象有。这两个术语在哲学和语义学上十分常用。抽象对象在英语里有时叫做abstracta,其单数形式是abstractum;相应的,具体对象在英语里叫做https://zh.wiktionary.org/wiki/concreta|wikt:concreta,单数形式concret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