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拉丁化 编辑
汉字拉丁化运动是中国自由主义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掀起的思潮,思潮高峰在1900年代-1930年代,促成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改革和1950年代简化字的诞生,1985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定调终结该思潮。该思潮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属于汉字文化圈里各国汉字改革尤其各国废除汉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语境,“汉字拉丁化”意为“行文不用汉字,全文用字母写出”,这要区别于两个概念:一,汉语拼音运动,指以拉丁字母作为辅助标音的手段,而不视标音本身是“文字”;二,并不以取代汉字为目的全拼音文字,例如中国基督教史翻译的“白话”圣经
1
相关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汉字改革,主要围绕“汉字简化”、汉语拼音以及普通话推广等方面进行。
简式威妥玛是用于拼写官话的威妥玛罗马拼音系统的修改版本,由瑞典语言学家奥洛夫·安德森贝蒂尔设计并在1970年第一次发布。简式威妥玛使用音调拼读,换言之,它通过修改音节中的字母来表示现代标准汉语区别。以此种方式表示音调的汉字拉丁化系统仅有简式威妥玛和国语罗马字。其他所有系统都使用读音符号或数字来表示音调。
简式威妥玛是用于拼写官话的威妥玛罗马拼音系统的修改版本,由瑞典语言学家奥洛夫·安德森贝蒂尔设计并在1970年第一次发布。简式威妥玛使用音调拼读,换言之,它通过修改音节中的字母来表示现代标准汉语区别。以此种方式表示音调的汉字拉丁化系统仅有简式威妥玛和国语罗马字。其他所有系统都使用读音符号或数字来表示音调。
理雅各拼音是官话汉字拉丁化的一种方案, 为19世纪的汉学家理雅各所创,但已经被威妥玛拼音所取代。该拉丁化方案目前仍可在理雅各的一些翻译作品中出现,例如《易经》。
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是1936年1月由重庆新文字推行社制定的用拉丁字母拼写四川话的方案,该方案基于成都话及重庆话语音,是第一个由四川人制定的四川话拉丁化方案。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制定于中华民国汉字拉丁化时期,是当时中国制定的适用于各地汉语的13套拉丁化新文字方案之一。在中国大陆开始大规模推广普通话以前,四川话拉丁方案是运用较为广泛的四川话注音方案。四川话拉丁化新文字一个显著特点是通常不标记声调,声调仅能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汉字改革包含简化字问题、汉字拉丁化问题、规范汉字使用问题。汉字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汉字过于复杂,认读学习时间长。争论的主要体现是“汉字落后论”和“汉字优越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汉字改革,主要围绕“汉字简化”、汉语拼音以及普通话推广等方面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