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北平郡,中国古郡名。战国时燕国置。秦代郡治在无终县。西汉移治平刚县,隶属于幽州刺史部。王莽时改称北顺。东汉时移治土垠县。西晋改右北平郡为北平郡。
伊根町是位于京都府北部的丹后半岛东北部的行政区划。产业以渔业及旅游业为主,辖内的筒川、本滨地区传说是浦岛太郎故事的发生地,而新井地区传说是中国秦代方士徐福来到日本的登陆地。
封疆大臣,又称“封疆大吏”,指中国明、清时期执掌地方最高军政权力的官员,乃朝廷要员。中国自秦代以来确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执掌地方最高军政大权的官职包括秦代的郡守、汉代隋代两代与初唐的太守、州牧或刺史、三国和晋代的都督、北周的总管、隋代的行台尚书省、唐代的都督、都护和节度使、宋代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和掌军权的安抚使。辽国的都总管、处置使和转运使、西夏的都统、金国的诸京留守司留守带本府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元代的行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等职衔,这些职衔所存在的朝代虽未有针对这些职务比喻为封疆大吏的说法,但这些职务皆有封疆大吏之实,为封疆大臣发展演变的历史沿革。直至明代一般被称为“封疆”之职位有都指挥使、按察使以及布政使,而延至清代,除了通常所指的总督和各省巡抚外,旗兵的最高地方长官—将军亦同被称为“封疆大臣”,因为这些官员均为皇帝亲自任命,且权力极大,类似古代由君主分封疆土的诸侯,故因此而得名。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书,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唐代改称门下侍郎,属于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时废除。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原称为《礼》或《礼经》,内容记载着先秦的礼仪制度,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今文经《礼》17篇,传世至今。汉景帝时刘余毁孔子旧宅得古文经《礼》56篇,其中有17篇与今文经《礼》相同,余下39篇大多亡佚,属于逸《礼》。《仪礼》与《周礼》、《礼记》,并称“三礼”。
仆射,古职官名,秦代开始设立。《汉官仪注》曰,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课之,故名。到宋徽宗之后被逐渐废除。
大鸿胪是中国古代官名,秦代时称典客,汉景帝中六年时改名大行令,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时改名为大鸿胪,为掌理“蛮夷”事务,亦即外交事务的机构,下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王莽一度将之改为典乐,魏晋南北朝时此单位有时设置有时废除,至北魏时尚有此官,隋代以后废除,改为鸿胪寺卿,但所职掌职务已有所不同,作为鸿胪寺主官的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安邑县,秦代置县,最早的治所即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魏国早期都城——安邑城。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书,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唐代改称门下侍郎,属于宰相之一。金朝、元朝时废除。
象郡为秦代在平定百越族后所设的一个郡级行政单位。近现代有关象郡位置向有争议,一说是在今日广西与广东雷州半岛,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以上,一说则指象郡包含了越南境内的北圻和中圻,面积广达30万平方公里以上。另外,象郡于秦末为南越国所辖无可争议,不过南越国遭西汉消灭后,西汉是否继续在原处复设郡县,则有所争议。不过,可确定的是,象郡的设置,对于岭南开发是个不可忽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