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部 编辑
经量部,又称说经部、经部,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异部宗轮论》记载佛灭后第四百年初,由说一切有部中分出。此部在三藏之中,唯以经为正量,反对《大毗婆沙论》,故名经量部。《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属于其前身说转部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二谛,佛教与印度教术语,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佛教接受这个说法,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与大乘佛教都使用这个术语。
分位缘起,佛教阿毗达摩术语,是缘起理论的一种,源自于《发智论》的时分缘起,是说一切有部四大缘起理论之一,也被经量部等采用,是部派佛教中的主流学说。这个学说以时间为轴,依因果关系,将十二缘起支分别配属在不同的十二阶段中,因为采用阶段分位,故称分位缘起。
四部宗义,是藏传佛教学者用来分类和研究印度佛教宗义的框架。此判教来自印度如那烂陀寺等大乘佛教寺院。藏传佛教中如格西等以此作为学习经论与辩经的框架。四部以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代表部派佛教,以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观代表大乘显教。
诃梨跋摩,意译为狮子铠、狮子胄,三、四世纪间中天竺僧人,婆罗门种姓,为经量部究摩罗陀之徒,《成实论》的作者。
说转部是早期佛教部派佛教之一,又称为说度部、相续部或无上部。继承了《大毘婆沙论》所称的譬喻者的理论传统,是经量部的前身。《异部宗轮论》所记载的经量部宗义基本上属于说转部。
二谛,佛教与印度教术语,二种不同的谛,为世俗谛与胜义谛二者的合称,是对于真理的一种看法。最早源自吠陀时代的奥义书思想,将世间的道理称为世俗谛,超越世间的道理为胜义谛。佛教接受这个说法,部派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与大乘佛教都使用这个术语。
童受论师,音译为拘摩罗逻多、鸠摩罗罗陀、鸠摩罗驮、究摩罗陀、鸠摩罗多,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印度部派佛教著名论师,出自说一切有部,与提婆同时,被推崇为经量部的创始者。禅宗尊其为印度第十九祖,天台宗尊其为印度第十八祖。
譬喻师,又称譬喻者,譬喻尊者或譬喻部师,佛教术语,最早出现于《大毘婆沙论》中,用来称呼说一切有部中的某些成员。这些成员的身份不太明确,现代学者认为可能是指说转部,或是出身健陀罗地区的持经譬喻师。但是佛教学者也同意,譬喻师并不是一个有严密组织与传承的单一团体,他们最大的共通点,是他们主张的教义,不被《大毘婆沙论》的编者所认同。譬喻师的许多主张后来被经量部继承,他们被称为经部师。
童受论师,音译为拘摩罗逻多、鸠摩罗罗陀、鸠摩罗驮、究摩罗陀、鸠摩罗多,意译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印度部派佛教著名论师,出自说一切有部,与提婆同时,被推崇为经量部的创始者。禅宗尊其为印度第十九祖,天台宗尊其为印度第十八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