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编辑
认知心理学是对诸如注意力语言使用、记忆感知、问题解决、创造力思考等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从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艾伦·纽厄尔司马贺的“通用解难器”模型。“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乌尔里克·奈瑟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理论模式--一种以心智理论思考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1
相关
心理语言学是通过心理学来研究语言学的学科。他从心理过程和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来研究人类语言机制的构造和功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它属于认知心理学;从语言学的角度,它属于实验语言学。
理查德·格里格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获Lex Hixon社会科学领域杰出教师奖。在认知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专长,是美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学分会的会员。从《心理学与生活》这部经典教科书第14版修订时开始,格里格成为该书的合著书。一个研究项目考察了读者对故事世界信息时所体验的认知和情感的变化,他的著作《Experiencing Narrative World》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颇新分支,它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
言谈分析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口语传播等学科的分析方式,讲求在语境中分析口语、书面语言、手语、肢体语言等等不同的言语行为及言外行为。
约翰·凯文·奥雷根是巴黎第五大学认知心理学实验室主任。他博士关于阅读时眼球运动的研究中,发现存在眼球运动的最佳位置。之后提出了变化盲视现象。
心智理论,心理学术语,是一种能够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类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情绪、信仰、意图、欲望、假装与知识等。自闭症通常被认为是缺乏心智理论的能力所造成,各种疾病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思觉失调、阿兹海默症、酒精成瘾、药物成瘾等也可能伤害这个能力。这个理论源自于哲学,进入心理学领域后,慢慢成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的研究重心之一。
心理测时法可被定义为人脑信息处理的时序研究或者为心理活动的精确测量。心理测试法可以被用在认知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中来解释认知过程的机理。
心理测时法可被定义为人脑信息处理的时序研究或者为心理活动的精确测量。心理测试法可以被用在认知心理学或行为神经科学中来解释认知过程的机理。
在精神哲学中,心灵计算理论,又名心智计算理论指的是一系列关于“人类心灵是一个讯息处理系统”的观点。该理论认为,认知和意识同为一种计算形式。沃伦·麦卡洛克和沃尔特·皮茨为最早提出神经活动是计算性的人。他们认为神经计算性可以解释认知 。该理论的当代形式由希拉里·怀特哈尔·普特南于1967年提出,并由他的博士生,同时也是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杰瑞·福多在1960至1980年代发展起来。 尽管在1990年代,由于普特南、约翰·罗杰斯·希尔勒等人的研究,这一观点在分析哲学领域中受到了强烈反驳,但此观点仍普遍存于现代认知心理学中,许多演化心理学理论家也将其假定为正确的。2000至2010年代之间,这一观点在分析哲学领域再度引起注意。。
心智表征,又称为认知表征,在精神哲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等领域中,指的是一种假设性的内在认知符号,能够表示外在现实;或是指一种利用某种符号的心理过程,这种符号是个形式系统,能够阐明某些实体或资讯类型,同时也带有该系统如何完成工作的详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