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三藏 编辑
巴利三藏,在汉地又作巴利文大藏经、南传大藏经、巴利圣典,指锡兰上座部所传用巴利语写成之佛教三藏,是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
7
图片 0 图片
评论 0 评论
匿名用户 · [[ show_time(comment.timestamp) ]]
[[ nltobr(comment.content) ]]
相关
论事》,为《巴利三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上座部佛教典籍。《论事》分为二十三品,为二百一十七论,记载了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外的其他部派佛教的不同学说。《岛史》记载《论事》在第三次结集中,由目犍连子帝须完成。
阿含经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经典,构成了部派佛教时期的经藏,在巴利三藏中又称为《尼柯耶》。阿含又译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收于大正藏律部,藏译本是从汉语转译。其下卷又称为《梵网菩萨戒经》、《菩萨波罗提木叉经》、《菩萨心地戒本》,为汉传佛教菩萨戒所据法本之一。本经与《巴利三藏·长部·梵网经》同名,但为不同经本,内容亦无关系。
《小部》,又称《小尼迦耶》,为《巴利三藏》中收录偈颂等杂类的经藏,上座部佛教典籍,对应北传佛教的杂藏。《小部》编订的完成通常认定在比四尼迦耶要更晚的时期,具有经藏补遗的性质。不过,小部包含贴近佛世时的古老经文,例如:《法句经》、《自说经》、《如是语》、《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六部,属于比较古老的偈颂。其他的经文成立较为后期,接近各部派论藏成立的时期。
有余涅槃界佛、辟支佛、阿罗汉弟子生前所体验的涅槃界,因为虽然一切烦恼已灭尽,但由于过去执取所产生的诸蕴还存在。在《巴利三藏》注疏里也被称为“烦恼之灭尽”。
相应部》,又称《相应尼迦耶》,为《巴利三藏》中由众多短经根据相应主题编集在一起的经藏,上座部佛教典籍,对应北传佛教的《杂阿含经》。由于对重复段落的计数方式产生差异,经数在不同版本之间并不一致。巴利圣典协会的版本是二八八九经,而善见律毘婆沙则说有七七六二经。Rupert Gethin的研究指出缅甸和僧伽罗版分别是二八五四经和七六五六经,他自己的计算是六六九六经。菩提比丘的英译本给出二九零四经。杂阿含经根据《大正藏》的编次为一三六二经,若据印顺法师将浓缩经数也列入计算,则可达一三四一二经。
阿含经为部派佛教依循的根本经典,构成了部派佛教时期的经藏,在巴利三藏中又称为《尼柯耶》。阿含又译作阿鋡、阿含暮、阿笈摩。
发趣论》,又名《大论》,为《巴利三藏》中论藏的组成部分,上座部佛教典籍。有人认为本论体例与主题类似于《发智论》。
小乘是大乘佛教界以往所划分的三乘教法中用来对于声闻、辟支佛的统称,主要理由是基于这两乘不像菩萨乘以成佛为修行目标,所以不以菩萨道而以解脱道为修持之道的声闻乘与独觉乘,是低下、低贱的修行方法、交通工具。在佛教文献上,巴利三藏的大藏经版本的任何内容记载中,佛陀从未认为声闻乘、独觉乘是小乘、亦即佛陀并未、也不可能自己抨击自己指导的声闻教法或提及的独觉法门为低贱;然而大乘佛教界则常常以自家教派所编辑的另一套大藏经版本中的某些佛经、论著内容记载为准,而在以往贬称以声闻乘、独觉乘为主要修行方法的部分为小乘,导致以往大乘佛教界进而贬称未以成佛为目标、未以菩萨乘为修行方法的佛教相关教派所构成的整体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这个名称以往也常被用来称印度佛教史上的早期所有传统部派佛教教派,以及现代上座部佛教。因为“小乘”此字眼对于了解其在巴利语、梵语原意的有些信众会有贬义,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现代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呼。1950年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达成明确共识,无论在西方或东方对上座部佛教的正确称呼应当一律使用上座部佛教而非“小乘”佛教。
弥兰王问经》是印度-希腊王国国王米南德一世向佛教比丘那先问道的集录。在缅甸版巴利三藏位于《经藏·小部》中,而在泰国和斯里兰卡版本中属于巴利藏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