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脚下目 编辑
鸟脚亚目是鸟臀目恐龙的一个演化支,它们起初是小型、二足、快速奔跑的植食性动物,后来种类与体型都逐渐变大、变多,直到它们成为白垩纪时代里最成功的植食性恐龙之一,并成为北美洲的优势物种。鸟脚类恐龙在演化上最主要的优点是咀嚼方式的进展,是爬行动物里最复杂的咀嚼方式,可与现代哺乳类相比,例如。它们在鸭嘴龙科时达到顶峰,而与其他恐龙一起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所有大陆都发现了它们的踪影,虽然在南极洲发现的化石还未命名,而它们在南半球通常是罕见的。
2
相关
棱齿龙科或称棱齿龙类,名称来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属,意为“高冠状的牙齿”。棱齿龙类是群小型鸟脚类恐龙,身长平均1到2米,被认为是行动快速的植食性二足恐龙。棱齿龙类发现于亚洲、澳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罗纪到晚白垩纪岩层间。棱齿龙类传统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龙类的二足鸟脚亚目恐龙,某些早期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棱齿龙类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棱齿龙类是并系群,并有一支系往禽龙类演化。某些研究更认为部分棱齿龙类并不属鸟脚下目,目前唯一确定的物种是棱齿龙。棱齿龙科演化树因为缺乏研究而显得复杂。
巨保罗龙属是鸟脚下目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的一属,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是种草食性恐龙。
研颌龙属鸟脚下目鸭嘴龙超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
众神花园龙属又译神园龙,是鸟脚下目禽龙类恐龙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地质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交界。
众神花园龙属又译神园龙,是鸟脚下目禽龙类恐龙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地质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交界。
众神花园龙属又译神园龙,是鸟脚下目禽龙类恐龙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化石发现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地质年代约1亿1200万年前,相当于白垩纪早期的阿普第阶到阿尔比阶交界。
棱齿龙科或称棱齿龙类,名称来源是鬣蜥中的Hypsilophus属,意为“高冠状的牙齿”。棱齿龙类是群小型鸟脚类恐龙,身长平均1到2米,被认为是行动快速的植食性二足恐龙。棱齿龙类发现于亚洲、澳洲、欧洲、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中侏罗纪到晚白垩纪岩层间。棱齿龙类传统上包括了所有非禽龙类的二足鸟脚亚目恐龙,某些早期种系发生学研究认为棱齿龙类是自然演化支,但最近的研究发现棱齿龙类是并系群,并有一支系往禽龙类演化。某些研究更认为部分棱齿龙类并不属鸟脚下目,目前唯一确定的物种是棱齿龙。棱齿龙科演化树因为缺乏研究而显得复杂。
酋龙属,又名巴蜀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的下沙溪庙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生存于同时期、同地区的蜥脚下目有蜀龙、峨嵋龙及原颌龙,鸟脚下目的有晓龙、早期剑龙科的华阳龙,以及肉食性的气龙。它是由董枝明等人于1984年正式描述,其学名是来自马来语的“酋长”或是中文的“大头”。
酋龙属,又名巴蜀龙,是蜥脚下目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镇的下沙溪庙组,地质年代为侏罗纪。生存于同时期、同地区的蜥脚下目有蜀龙、峨嵋龙及原颌龙,鸟脚下目的有晓龙、早期剑龙科的华阳龙,以及肉食性的气龙。它是由董枝明等人于1984年正式描述,其学名是来自马来语的“酋长”或是中文的“大头”。
优尾龙属鸟脚下目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早期的英格兰。模式种是E. tanyspondylus,化石于1879年发现,并在同年由英国古生物学家哈利·丝莱叙述、命名,目前是一个疑名。优尾龙曾长期经被归类于甲龙下目,直到2020年,一项研究指出其与丝莱命名的另一种恐龙Syngonosaurus实际上皆是基础禽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