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人,字面上的意思是“因为宗教信仰而离开家庭,修行的人”,独居或者群居,守持戒律。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吠陀诸宗教与沙门传统,这个术语经佛教传入中国。出家人不一定就等于圣职者,但两者都是因为宗教的事业所需要的独特生活方式。
涅槃,佛教术语,合文作,又译为泥洹、涅槃那、涅盘那、泥盘那、昵缚男,意译为熄灭、灭、灭度、寂灭、无为、解脱、自在、安乐、不生不灭等,新译作般涅槃,又译为般泥洹、波利昵缚男、入灭、入灭度、圆寂。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的自体性都灭尽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上座部佛教的见解是从此不再受后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这个术语最早源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当时众说纷纭。佛教认为外道无法实证何谓涅槃,在无佛教的时代只有佛和辟支佛可以亲证涅槃。释迦牟尼菩萨降生后,出家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佛法,才开始有声闻圣弟子四果阿罗汉实证涅槃。佛陀和阿罗汉舍寿后,会取证无余涅槃界,进入不生不灭状态,也称为涅槃,一般更常用般涅槃表达,意思是肉身死亡后,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状态。时至今日,当有佛教上师、沙门、比丘、比丘尼等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们涅槃了。大乘见地是佛菩萨能在涅槃中同时度众生,佛菩萨的涅槃叫“无住涅槃”。
三摩地,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调直定、定。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种冥想意识状态。最早出自婆罗门教《奥义书》中,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在沙门传统中也广泛采用。
《菩萨地持经》,八卷,中天竺沙门昙无谶译出,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别行译本,有梵文本《Bodhisattvabhūmi》以及藏译本存世。
梵行,又译为净行,本义是清净的行为、值得称赞的行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将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称为梵行期。古印度人认为这些清净的行为受梵天赞赏,而施行这些行为者将能够投生梵天。这个信仰被佛教接受后,佛教也称呼出家的沙门为梵行者。
提婆达多派,是早在释迦牟尼住世时就从佛教分裂出的一个沙门教派,起源于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所另立的僧团。特征是崇尚苦行,严格实践素食主义终身不吃肉不吃鱼,与佛教僧团的关系密切。
出家,音译波吠儞野,或称从释,佛教术语,起源自古印度宗教沙门传统,指一个人离开自己家庭与世俗职业,全心投入宗教修行的行为。在佛教中,出家意指一个人放弃世俗的身份,宣誓加入出家众,遵守僧团戒律的行为,这样的个人称为出家人,或沙门、僧等。
三摩地,又译三昧、三摩提,意译为等持、正定、正心行处、调直定、定。是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锡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种冥想意识状态。最早出自婆罗门教《奥义书》中,亦为传统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经》八支瑜伽中为第八支。在沙门传统中也广泛采用。